近期,零售行业迎来新一轮门店调整潮。据第三方机构监测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至三季度,超过80个知名品牌集中关闭门店,涉及奢侈品、快时尚、餐饮等多个领域。这场调整风暴不仅波及大众消费品牌,更有多家高端品牌“首店”宣布撤场,引发市场对实体商业生态的深度关注。
在这场调整中,快时尚巨头ZARA的收缩动作尤为突出。继福州、贵阳、东莞等城市门店清零后,青岛最后一家门店也于近期关闭。无印良品同期关闭北京三里屯、上海苏州河等多家核心商圈门店,相关话题三度登上社交媒体热搜。珠宝品牌潘多拉更将中国市场关店计划从50家增至100家,展现出行业调整的剧烈程度。
高端消费领域同样经历震荡。LVMH集团旗下梵诗柯香中国首店、欧莱雅集团Aesop中国大陆首店相继闭店,盒马X会员店也在完成战略探索后全面退出。这些具有标杆意义的门店撤离,标志着品牌经营策略的深度转型。
经营压力成为首要触发因素。MUJI上海浦江欢乐颂店负责人透露,该店初期盈利良好,但受三里屯新店分流及商圈租金成本攀升影响,最终选择闭店。类似情况在苹果大连百年城店身上更为典型,该店关闭直接源于商场运营方资金链断裂导致品牌集体撤离。
战略调整驱动的闭店呈现差异化特征。盒马放弃仓储会员店模式后,将资源集中投向盒马鲜生及NB业态,2025财年首次实现全年盈利。迅销集团收缩GU品牌在华布局,Inditex集团关闭Oysho中国门店,均体现出集团资源再分配的战略考量。
品牌升级需求催生新一轮门店迭代。ZARA南京新街口旗舰店以2500平方米面积打造全新消费场景,引入咖啡业态及数字化陈列。Gucci关闭多家奥莱门店,LV、Burberry等奢侈品牌撤离贵阳市场,均旨在强化稀缺性定位。周大福2025财年净闭店896家,同步推进数字化门店改造,展现运营效率优化诉求。
闭店操作的艺术性日益受到重视。盒马在关闭X会员店过程中,通过保留会员权益、联动淘宝88VIP等举措,实现用户零流失。MUJI成都太古里店闭店期间,以“川流有息”主题围挡打造文化打卡点,将歇业期转化为品牌传播期。喜茶老店关闭时推出经典饮品回归、纪念礼品赠送等活动,强化用户情感连接。
但行业调整中也不乏教训。某快时尚品牌杭州门店闭店前,因价格标签错误引发消费者质疑;另一品牌多地门店闭店时,现场标识缺失、员工信息滞后,导致清货效率低下。这些案例暴露出闭店流程管理的重要性。
资深零售分析师指出,当前闭店决策已从被动止损转向主动优化。品牌通过关闭低效门店实现资源再配置,同时借助数字化手段提升运营效率。这种调整不是衰退信号,而是企业适应消费分层、渠道重构的关键举措。成功闭店需要兼顾库存处理、客户迁移、品牌资产保留等多重维度,考验企业的综合运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