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中国消费市场迎来转折点。外资品牌集中涌入,麦当劳在内地开设首家门店,北京街头法国皮尔·卡丹服装风靡一时,深圳“中英街”游人如织。这场现代消费热潮中,本土品牌却难觅踪迹。三十五年后,消费格局已发生根本性转变:文化自信推动下,国货品牌数量激增,中国智造加速走向全球舞台,一批企业通过差异化创新实现突围。
国货发展历经三个阶段。1.0时代,华为、小米、比亚迪等企业凭借制造优势在手机、汽车等领域崛起,在被动竞争中摸索出发展路径。2.0时代,安踏、李宁等品牌抓住国潮与供应链红利,通过学习国际经验与自主创新实现弯道超车。进入3.0时代,新兴力量以颠覆性姿态重塑行业格局:游戏科学推出的《黑神话:悟空》打破中国无3A游戏的质疑;DeepSeek以低成本高性能方案搅动AI生态;宇树科技通过电机直驱技术实现机器人商业化突破;徕芬在小家电领域凭借自研技术挑战国际巨头,年度GMV从2021年的1.3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41亿元。
这些“新物种”的共同特征在于以“第一性原理”驱动创新。不同于早期依赖人口、供应链和流量红利的模仿式发展,当前企业更注重回归本质需求。例如徕芬在吹风机研发中,针对用户“快速干发+护发”的核心诉求,突破高速无刷电机技术壁垒,实现性能媲美国际品牌的同时,将价格控制在数百元区间。在电动牙刷领域,该企业通过复刻巴氏刷牙法掀起“扫振革命”,推动口腔护理智能化升级。其剃须刀产品则将直线电机技术微型化,配合数码级工艺设计,重新定义男性理容体验。
技术创新与用户体验的深度融合,成为突破“技术躺平”与“用户思维不足”双重困境的关键。东京大学教授片平秀贵指出,超级品牌需持续创造惊喜。徕芬的实践印证了这一观点:通过自建20万平方米智能工厂,实现80%以上零部件自产,确保技术方案高效落地。这种重资产模式虽看似“笨重”,却为行业开辟了“卷品质、卷制造”的新路径。其扫振电动牙刷上市首月销量突破7.6万支,带动友商跟进,激活沉寂市场。
产品主义与用户主义的双重践行,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徕芬创始人叶洪新将产品经理思维贯穿研发全程:吹风机项目历时两年迭代四个版本,电动牙刷团队拆解300余款竞品,剃须刀研发投入达1亿元。这种“偏执”体现在细节中——伺服系统精度控制在0.1°,航空级铝合金机身采用CNC工艺,将数码产品质感注入个护家电。罗永浩评价其“对产品偏执”,这种特质使徕芬在红海市场中持续打造爆款,改变“中国制造=低端”的刻板印象。
突破“微笑曲线”魔咒成为新时代的核心命题。徕芬、宇树等企业通过掌握核心技术话语权,重构价值链分布。技术端,11万转高速电机、扫振伺服系统等突破填补国内空白;制造端,垂直整合供应链实现成本控制与品质保障。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产业自主性,更推动上下游生态升级——徕芬4000余名员工中,超85%从事产品与制造,其作为“链主”带动电机、精密模具等领域协同发展。全球化布局方面,徕芬产品已进入亚欧美多国市场,积累超2000万用户,彰显从跟随者到引领者的跨越可能。
这种转型正在催生新的产业生态。宇树引领具身智能发展,泡泡玛特推动潮玩文化输出,徕芬以工匠精神提升个护家电智造水平。当技术突破与用户体验形成共振,当垂直整合与生态协同产生叠加效应,中国智造正从标准执行者转变为规则制定者,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更高位势。这场静默的革命,正在重新定义“中国制造”的内涵与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