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深两市本周呈现震荡格局,股指走势分化明显。全周沪指累计下跌1.3%,收报3820.09点;深证成指则逆势上涨1.14%,报收13070.86点。两市成交总额达12.45万亿元,其中沪市贡献5.36万亿元,深市成交7.09万亿元。
资金流向数据显示,股票型ETF与跨境型ETF合计获得253亿元资金净流入。细分来看,行业主题ETF成为资金主要流入方向,净流入规模达234亿元;跨境ETF也吸引173亿元资金加仓。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宽基指数ETF遭遇159亿元资金撤离,显示市场对指数型产品的配置策略出现分化。
科创板相关ETF表现尤为引人关注。尽管科创50指数年内涨幅超过37%,本周更是一度突破1400点整数关口,但相关ETF却持续遭遇资金减持。规模最大的科创50ETF(588000)份额跌破500亿份,年内净流出资金逾400亿元,份额减少395.28亿份。主要宽基指数中,仅有创业板实现资金净流入,而科创50则净流出67.97亿元。
行业主题ETF资金流向呈现明显分化。证券类ETF成为资金追捧焦点,证券ETF、券商ETF分别获得47.91亿元和22.89亿元资金净流入,基金份额连创新高。机器人板块同样受到关注,机器人ETF易方达净流入27.58亿元。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芯片相关ETF遭遇资金抛售,三只芯片ETF合计净流出资金超过22亿元。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美联储如期降息有效缓解了人民币汇率压力,为国内货币政策宽松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当前主要指数已运行至阶段高位,资金分歧明显加剧,短期市场面临震荡调整压力。不过从中期来看,全球流动性宽松叠加国内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经济基本面修复态势有望延续,A股市场震荡向上的趋势仍未改变。
机构观点认为,当前A股估值仍具吸引力,特别是作为"牛市旗手"的券商板块,年内涨幅明显落后,存在补涨需求。在政策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的背景下,公募、险资等机构的权益类配置比例有望回升。同时,居民储蓄定期化现象突出,未来存款转投资的潜力巨大,券商业务有望全面受益。
人形机器人领域迎来重大突破。PharmAGRI公司宣布与特斯拉签署意向书,计划在多个生产环节部署多达10000台Optimus Gen3+人形机器人。机构分析认为,这标志着行业从技术研发向商业化落地迈进关键一步,2025年有望成为人形机器人量产突破年,万台级别的量产将带动产业链进入确定性放量阶段。
交易数据方面,本周有26只ETF成交额超过100亿元,其中香港证券ETF周成交额突破600亿元。多只中证A500相关ETF二级市场价格创上市新高。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市场在连续上行后,部分资金选择获利了结,对市场情绪造成一定扰动,但不改中长期向好趋势。
新发基金市场持续活跃。下周将有17只ETF上市,跟踪标的涵盖科创公司债、创业板软件、港股创新药等领域。同时有4只ETF启动发行,涉及上证580、恒生生物科技、卫星产业等主题。这些新产品的推出,将为市场带来新的投资机会和资金增量。
市场人士提醒,虽然ETF产品透明度高、跟踪标的明确,但投资仍需谨慎。主动管理型基金的重仓股披露存在滞后性,而ETF的持仓结构清晰可见,通过跟踪新上市ETF可以捕捉市场热点。不过任何投资都存在风险,投资者应当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独立做出投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