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获悉,我国清洁能源装备产业正以创新驱动实现跨越式发展,不仅在核心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更在国际市场形成全产业链竞争优势。数据显示,今年前七个月太阳能电池产量达4.7亿千瓦,同比增长19.6%,清洁能源装备新增装机占比高达89.9%,成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主力军。
在四川德阳这个清洁能源装备重镇,每四度电中就有一度源自当地制造。这里集聚了1500余家产业链企业,全国70%的气电机组、60%的核电机组和40%的水电机组核心技术均在此研发。东方汽轮机自主研发的G50重型燃气轮机即将下线,标志着我国自主燃机技术实现从零到一的突破。该公司科技管理部副部长文圆圆表示,这项突破为燃机商业化奠定了基础,未来将具备国际竞争力。
技术创新正在重塑产业格局。东方电机研发的世界单机容量最大的500兆瓦冲击式水电机组转轮,采用全机器人焊接工艺,一次合格率达99%以上。在山东荣成,全球首座第四代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已安全运行近两年,设备国产化率达93.4%,机组可利用率提升至75%。中国华能集团核电事业部主任潘风国透露,该工程应用的2200多台套设备中,660多台套为新研发设备,国产化率持续提升。
产业升级带动国际合作模式转变。我国清洁能源装备出口正从单一产品向全产业链生态输出转型。在柬埔寨上达岱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国机重装将新增一座1000兆瓦调峰电站,支持当地清洁能源梯级开发。东方电机为欧洲化工企业研制的屏蔽泵产品已通过验收,其技术标准体系获得国际认可。该公司研发中心副主任王钊宁指出,这标志着中国高端装备制造的技术和标准体系正在建立。
头部企业正带动产业链"抱团出海"。国家能源集团在浙江安吉建设的843兆瓦燃气机组项目,通过国产化系统性整合,发电效率提升至64.15%。该项目预计年底投运,年发电量可达70亿度,满足600万居民用电需求,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86万吨。生产准备部主任季宏伟表示,这体现了中国装备在效率提升和环保标准上的双重突破。
标准引领成为产业国际化的关键。在2025世界清洁能源装备大会上,《中国清洁能源装备十大标准》等成果集中发布。全国风力发电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任君介绍,"十四五"期间已制定修订64项风电全产业链标准,涵盖设计制造、场站建设、运维管理等环节。这些标准有效规范了行业发展,提升了产业质量和安全性。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负责人表示,我国已主导或参与制定多项国际标准,在国际标准体系中的话语权显著提升。通过技术自主创新与规模化应用,中国清洁能源装备正为全球绿色转型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实现从"市场换技术"到"技术输出标准"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