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松下能源部门首席技术官渡边正一郎在技术展示活动前透露,其公司研发的“无阳极”电池技术有望在2027年底前实现商业化量产。这项突破性技术或将彻底改变电动汽车行业的竞争格局,为消费者带来续航里程与成本的双重优化。
与传统锂离子电池不同,松下的创新方案通过彻底移除制造过程中的石墨阳极,转而在首次充电时让锂金属阳极自然形成。这一设计不仅简化了生产工艺,更释放了电池内部空间,使其能够装载更多镍、钴、铝等活性正极材料。实验数据显示,该技术可在不改变电池组体积的前提下,将电池容量提升25%。以特斯拉Model Y为例,其续航里程可从目前的约574公里增加至近720公里,接近路虎Gravity或通用电动卡车的水平。
从成本结构来看,这项技术对原材料的依赖度显著降低。传统电池中成本最高的镍材料,其供应链高度依赖中国市场,而“无阳极”设计通过优化空间利用率,减少了镍的用量。松下方面表示,该技术既能用于提升续航里程,也可在保持现有性能的同时,生产更小、更轻、更便宜的电池组,为汽车制造商提供灵活的选择方案。
对于当前面临激烈竞争的特斯拉而言,松下的技术突破显得尤为关键。数据显示,特斯拉在美国市场的份额已降至近八年来的最低点,传统车企与中欧新兴品牌的崛起使其压力倍增。分析师指出,电池技术的创新将是特斯拉维持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之一。
然而,这项技术的商业化仍面临挑战。锂金属在重复沉积与剥离过程中可能形成枝晶,导致短路风险;而阳极仅在首次充电后形成的特性,也使得电池管理系统的复杂度大幅增加。尽管如此,松下作为首批明确商业化时间表的企业之一,其技术路线图被认为更具务实性与可操作性。
在全球范围内,多家企业正竞逐“无阳极”电池领域。加利福尼亚州的QuantumScape公司与大众集团合作开发类似技术;密歇根州的Our Next Energy公司则通过双化学电池组实验,在BMW iX原型车上实现了965公里的续航里程。不过,Our Next Energy计划从2026年起才在其双化学架构中使用该技术,而松下在堪萨斯州的新电池工厂已投入运营,计划生产圆柱形电池,并明确将在2027年底前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产能。
从产业链影响来看,这项技术的成功将重塑电动汽车的供应链格局。石墨需求的大幅减少可能降低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而镍用量的降低也有助于稳定原材料价格。通用汽车等制造商也在开发富锂锰(LMR)电池,预计从2028年开始用于卡车和SUV,同样旨在减少对昂贵镍材料的依赖。
松下的产能规划显示,公司计划在2030财年前将电池产能提升四倍,且无需建设新工厂或进行大规模投资。不过,由于特斯拉2025年4月销量下降16%,松下已将堪萨斯工厂达到满负荷生产的时间推迟至2027年3月。作为全球约10%电动汽车电池的供应商,松下的技术突破不仅关系到特斯拉的未来竞争力,也将深刻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