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日发布公告,小米汽车因存在安全隐患启动大规模远程召回。此次召回涉及2024年2月6日至2025年8月30日期间生产的116887辆SU7标准版电动车,通过OTA技术为召回车辆升级Xiaomi HyperOS 1.10.0系统,重点优化辅助驾驶速度控制策略并新增动态车速功能。
据监管部门披露,本次召回源于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在极端场景下的识别与处置缺陷。当该功能开启时,系统对特殊路况的预警能力不足,若驾驶员未及时接管车辆可能引发碰撞风险。涉事车型为不带激光雷达的纯视觉智驾方案标准版,仅支持高速领航辅助功能,这与今年3月安徽铜陵发生的高速事故车辆配置相同。
这已是小米汽车年内第二次启动召回程序。今年1月,该公司曾因智能泊车辅助功能问题召回30931辆SU7标准版。两次召回总量达14.78万辆,超过该车型2024年全年交付量。值得注意的是,两次召回均采用远程升级方式完成,无需车主到店维修。
监管层面正在加强对智能驾驶技术的管控。今年4月工信部召开的专题会议明确要求,车企需充分验证组合驾驶辅助系统,明确功能边界并制定安全响应措施,严禁夸大宣传。业内人士指出,政策收紧虽可能影响技术迭代速度,但有助于引导行业回归安全本质,避免智能驾驶沦为营销噱头。
尽管陷入召回风波,小米汽车的市场表现依然强劲。今年前8个月累计交付量突破21万辆,超越拥有5款车型的广汽埃安。财务数据显示,二季度汽车业务亏损已收窄至3亿元,毛利率达26.4%,仅次于赛力斯。新上市的YU7车型更创下18小时收获24万辆大定的纪录,展现出强大的市场号召力。
但高端化进程遭遇波折。定价超50万元的SU7 Ultra上市后,因碳纤维前舱盖无法实现宣传的"下压力"效果引发集体投诉。尽管企业推出免费更换铝制前舱盖或赠送积分的补偿方案,仍未能完全平息用户质疑。该车型销售体系已从专属"Ultra Master"模式调整为全员销售,反映出高端市场的拓展压力。
行业分析师认为,智能电动车市场竞争已从参数比拼转向安全与品质的深层较量。小米汽车在8个月内两次启动召回,既暴露了新技术应用的风险,也彰显了企业直面问题的态度。如何在保持创新活力的同时筑牢安全底线,将成为其冲击高端市场的关键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