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电动车充电困惑:每天充VS用完充,科学解析哪种更护电池

   时间:2025-09-21 08:04:49 来源:小AI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一场关于电动车充电方式的讨论,在几位车主的闲聊中悄然展开。话题源于刚购买国产电动车的小周,他兴奋地向朋友们展示新车时提到,自己习惯每晚回家就插上充电器,次日一早电量便满格。然而,妻子的一句提醒让他陷入困惑:“总这样充电,会不会伤电池?听说电量快用完再充更好。”小周顿时不知所措,两种说法究竟哪个更科学?

现场很快分成两派。支持“每日一充”的人认为,保持满电状态是对电池的保护;另一方则坚持“用尽再充”更科学,引用所谓“理论”称,电量耗至20%左右充电能延长电池寿命。双方各执一词,却无人能拿出权威依据,小周的困惑反而更深了。

事实上,类似的问题并非个例。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发布的《2025年中国电动汽车用户调查报告》显示,65%的新能源车主对电池维护存在认知误区,其中充电习惯是最大的疑问点。那么,究竟哪种方式更有利于电池健康?

要解答这个问题,需先了解电动车的核心——锂离子电池。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的数据,截至2025年6月,国内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市场中,三元锂和磷酸铁锂电池占比超95%。尽管化学成分不同,但二者的工作原理相似。

电池的寿命由两个关键指标衡量:循环次数和日历寿命。前者指完成一次完整充放电的次数,后者指电池随时间自然衰减的程度。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当前电动汽车使用的锂电池理论循环寿命普遍在1000至2000次之间,日历寿命可达8至12年。

基于这些数据,可以更清晰地分析不同充电习惯的影响。每日充电,即“涓流充电”,优势在于减少深度放电次数。深度放电指电量几乎耗尽后再充电,这会对电池造成较大压力。宁德时代的研究显示,电池电量频繁低于10%时,老化速度会加快,每次深度放电的损耗相当于1.5次普通充放电循环。

但“时时满电”也有弊端。长期让电池处于100%或接近100%的状态,会增加内部化学应力,加速正负极材料退化。上海交通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的测试表明,电池荷电状态(SOC)长期高于95%,容量衰减速度比保持在50%至80%时快约1.4倍。

相反,“用尽再充”虽能避免长期满电的负面影响,但容易导致深度放电。若电量频繁降至20%以下,同样会对电池造成压力。

那么,哪种方式更科学?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发布的《电动汽车电池健康管理指南》指出,20%至80%的电量范围是电池的“黄金区间”。在这个区间内,电池承受的压力最小,寿命最长。

这意味着,无论是充至100%还是用至耗尽,都不是最佳选择。最科学的做法是:日常使用时,尽量将电量保持在20%至80%之间;避免频繁使用快充,尤其在电池温度较高时;避免长时间让电池处于极端电量状态。

然而,实际用车中很难精确控制电量。在“每日充电”和“用尽再充”之间,哪种更优?答案需视情况而定。

若日常通勤距离短,每天耗电量仅20%至30%,则无需每日充电。可在电量降至30%至40%时再充,既能避免深度放电,又能减少高电量状态的时间。反之,若通勤距离长,每天耗电量达50%至60%,则每日充电更明智。此时,可利用车辆的充电上限设置功能,将目标电量设为80%至90%,而非100%。许多电动车型已配备此功能,值得善用。

以小周为例,他每天通勤约30公里,耗电量约20%。根据分析,他无需每日充电,可两到三天充一次,将电量控制在30%至70%之间,更有利于电池健康。

除充电习惯外,其他因素也会影响电池寿命。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技术研究院的测试表明,锂电池对温度敏感。在45℃以上高温环境下使用,容量衰减速度比25℃时快2至3倍。冬季低温虽对寿命长期影响较小,但会明显缩减续航里程。

充电速度同样关键。快充虽节省时间,但会产生更多热量,加速电池老化。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的数据显示,长期使用充电倍率超过2C(即30分钟内充满)的快充,会使电池寿命平均缩短15%至20%。

若计划长期停用电动车(超过一个月),最好将电量控制在40%至60%之间,切忌完全放电或充满电存放。

基于这些研究,以下建议可供参考:日常充电时,使用家用充电桩可将上限设为80%至90%;尽量避免电量低于20%才充电;不必每日充电,可在电量降至30%至40%时再充。长途出行前,可充至95%至100%;途中休息时适当补充电量,避免过低;抵达后若无必要,可将上限设为80%左右。新车建议先完成3至5次完整充放电循环,有助于电池管理系统校准。当电池容量明显下降后(通常为3至4年),可适当调整充电习惯,避免频繁充放电。

以笔者为例,电动车使用三年,电池健康度仍保持在92%以上。平时充电上限设为85%,电量降至30%左右再充,优先选择家用慢充,极少使用公共快充。仅在长途出行前一晚充至100%。

随着电池技术发展,新一代电池的耐用性不断提升。中国电池产业联盟发布的《2025年动力电池技术发展趋势报告》指出,最新的电池管理系统(BMS)能更精细地控制充放电过程,减少不当使用对电池的损害。许多2025年上市的新车型已搭载更智能化的BMS,能自动优化充电策略,减轻用户维护负担。

更有甚者,某款国产高端电动车的智能系统会根据用户习惯和行程规划,主动调整充电策略。例如,检测到日常通勤仅耗电20%,便自动将充电上限设为80%;若导航设定长途行程,则提前建议充满电。这类智能策略正成为高端电动车的“标配”。

回到最初的问题:每日充电还是用尽再充?更科学的答案是:两者均非最优。最佳方式是将电量维持在20%至80%之间,并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调整充电频率。

不过,也无需过度焦虑。现代电动车的电池设计已充分考虑日常使用场景,即使非最优充电方式,只要避免极端使用(如频繁深度放电或长期满电存放),电池寿命也不会受到严重影响。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2024年上市的主流电动车型,电池普遍享有8年或12万公里的超长质保期,通常已远超大多数车主的实际持有周期。

充电习惯固然重要,但电动车的本质是为便捷生活服务,而非制造焦虑。适度关注电池健康,但不应让它成为影响用车体验的负担。技术的进步终究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而非更复杂。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