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私家车逐渐成为多数家庭标配时,摩托车产业却在重庆这座山城焕发出独特生机。第二十三届中国摩博会近日在渝落幕,950家参展企业、超3000款车型的规模创下历史纪录,折射出这座城市对摩托车产业的执着坚守。
数据显示,今年前七个月重庆摩托车产量占据全国三分之一市场份额,全年行业产值有望突破千亿元。在出口领域,全国每三辆出口摩托车就有一辆产自重庆,这座西南工业重镇正加速向"世界摩托车之都"迈进。
重庆与摩托车的渊源可追溯至抗战时期。作为当时重要的军工基地,嘉陵机器厂等企业为产业奠定了技术基础。改革开放后,这些军工企业率先转型,1979年嘉陵50型摩托车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自主摩托车产业的诞生。这款售价仅数百元的交通工具,迅速成为普通家庭的出行首选,更远销海外打开国际市场。
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摩托车在重庆的天然优势。这座以"8D魔幻"著称的山城,坡道纵横、巷弄狭窄,摩托车凭借灵活性和通过性完美适应复杂路况。相比汽车,其占地小、停车便的优势,在土地资源紧张的重庆显得尤为突出。这种需求驱动下,本土企业不断壮大,宗申集团等龙头企业连续多年跻身中国民企500强,全国燃油摩托车销量前十中重庆企业占据三席,出口前十中更是有半数来自重庆。
政策支持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重庆市经信委在摩托车论坛上明确表示,将推动传统燃油车向大排量、高性能方向升级,同时加速电动化转型。这种"双轮驱动"战略,使重庆在新能源浪潮中保持领先。与部分城市"禁限摩"政策不同,重庆通过"规范管理"保障路权,提出"有牌证、戴头盔、限两人、靠右行"的十二字方针,既保障安全又维护产业生态。
深厚的群众基础催生出独特的摩托文化。骑行博主罗锋观察到,重庆道路上摩托车与汽车享有平等路权,驾驶员之间形成默契的礼让文化。这种社会认同感,在摩博会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今年展会后市场装备参展商激增60%,智能科技类增长20%,从改装配件到骑行装备,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链。
产业升级趋势在展会现场清晰可见。某企业展示的毫米波雷达与折叠后视镜结合的盲区监测系统,将安全性能提升到新高度;专为摩旅设计的复古背包,则彰显出消费需求的多元化。这些创新产品背后,是重庆企业向高附加值领域迈进的坚定步伐。
专家指出,摩托车产业虽整体产值不高,但能撬动近万亿元消费市场。随着国内消费从代步向休闲娱乐升级,智能化、电动化成为新增长点。重庆经验显示,传统产业可通过技术革新和生态构建,在转型中实现跨越发展。这种发展模式,为其他地区提供了产业升级的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