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由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联合开展的研究引发科学界关注。该研究指出,地球与深空探测器之间的无线电通信信号可能被外星文明截获,同时人类也可能通过类似方式发现外星生命存在的技术痕迹。相关成果已发表于《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
研究团队深入分析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深空网络(DSN)数十年的运行记录。这套由巨型射电天线组成的全球通信系统,承担着追踪深空探测器、发送控制指令及接收科学数据的任务。研究人员发现,当科学家向火星等深空探测器发送指令时,部分无线电信号会突破目标范围,在宇宙空间中持续扩散,理论上可能长期存在。
论文核心作者指出,基于二十年的观测数据推算,若外星文明位于能同时观测到地球与火星轨道连线的区域,其接收人类信号的概率高达77%。当观测对象扩展至其他太阳系行星时,这一概率降至12%。由于太阳系行星轨道基本处于同一平面,距离地球约23光年范围内的外星文明,若处于该平面边缘的特定位置,最有可能捕捉到人类发射的信号。
研究团队强调,这种信号传播机制具有双向性。如果外星文明采用类似的无线电通信技术,其发射的信号同样可能被地球接收。这为寻找地外文明提供了新思路——通过监测特定方向的电磁波特征,或许能发现外星技术活动的痕迹。
科学界对地外生命的探索从未停歇。今年早些时候,英国剑桥大学牵头的国际团队在距离地球124光年的系外行星K2-18b大气中检测到可能支持生命存在的化学物质。十年前,美国搜索外星文明研究所专家纳萨莉·卡布罗尔就曾预言,人类有望在有生之年发现地球附近的简单生命形式,并在其他星系找到类地行星。她同时指出,高度发达的外星文明可能正在尝试联系地球,只是人类尚未具备接收其信号的能力。
在近期举办的学术研讨会上,研究人员提出将"技术特征"作为搜寻外星文明的关键指标。这些特征包括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激光脉冲等人工信号。通过分析信号传播方向和频率特征,可以确定重点监测区域,从而提升发现外星技术活动的概率。
参与研究的科学家指出,当前人类对深空的探索仍处于初级阶段。随着太空活动的增加,地球与其他行星间的通信将愈发频繁,这既增加了人类信号被外星文明接收的可能性,也为捕捉外星技术痕迹提供了更多机会。研究团队建议,未来应加强特定频段的电磁波监测,并建立全球协作的信号分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