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浦江创新论坛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士、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围绕创新人才培养话题发表了重要观点。他指出,中国在技术转化与产业化领域(即"1-100"阶段)已具备显著优势,但在基础研究突破和源头创新层面仍存在短板。
这位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权威学者强调,创新人才存在明显的聚集效应,但不同类型创新人才的成长环境需要差异化构建。他特别提出,应当将"问题导向"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与"源头突破"的基础研究人才进行分类培养,避免用单一标准衡量两类人才的价值。
姚期智通过对比分析指出,当前科研评价体系中存在的"既要...又要..."倾向,可能导致基础研究人才被迫迎合短期目标,而应用型人才又缺乏深耕技术的空间。他建议建立更符合科研规律的分类评价机制,为不同发展路径的科研人员提供适配的成长土壤。
在谈到创新生态建设时,这位院士用"土壤与种子"的比喻形象说明:应用型创新如同在肥沃土地上快速生长的作物,需要政策扶持和市场导向;而源头创新则像培育珍稀树种,需要长期投入和容错机制。两类创新相辅相成,但培养方式必须区别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