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于“人类大厨与AI炒菜机器人谁能复刻中餐‘锅气’”的深度探讨,在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与橡鹿机器人创始人杨建成的直播对谈中展开。这场兼具试吃与行业洞察的互动,不仅展现了科技与美食的碰撞,更揭示了餐饮业变革的新路径。
“这盘菜,我竟尝不出是机器人炒的还是厨师炒的。”周鸿祎在试吃后直言。作为科技领域知名人物,他此次以“资深吃货”身份亮相,坦言为这场“人机厨艺对决”特意空腹赴约。对菜品口感的严苛要求,让他对炒菜机器人的表现颇感意外:“锅气十足,实用价值已达临界点。”
针对“机器人炒菜有机械味”的质疑,周鸿祎以AI大模型类比:“早期模型被诟病‘AI味’重,但技术迭代后,其学习能力已超越人类。炒菜机器人同理,未来完全能调出更符合大众口味的菜品。”
橡鹿机器人的技术路径,源于对餐饮行业痛点的精准把握。创始人杨建成曾任职香格里拉集团CTO,深谙中餐厨师招募难、后厨环境恶劣等困境。自2021年成立起,公司便聚焦商用场景,通过毫米级控温、精准投料等技术,实现“万台设备同菜同味、单台设备万次操作稳定”的标准化输出。
“我们的核心逻辑是解决行业矛盾。”杨建成在直播中透露,截至目前,橡鹿机器人累计出货量已近万台。单台设备3分钟出餐的效率,不仅降低了连锁餐饮对厨师的依赖,更通过稳定品质助力品牌扩张。
这场变革带来的改变远不止于此。周鸿祎指出,机器人技术有效调和了三大矛盾:消费者对现炒菜的期待、餐厅的人力短缺、以及预制菜引发的信任危机。“若将预制菜与机器人现炒结合,既能满足消费者对新鲜度的要求,又能解决餐饮企业效率问题,实现三方共赢。”
杨建成进一步解释,机器人模式与预制菜并非对立,而是互补。“例如茄子需提前油炸定型,这类场景预制菜更有优势;但消费者真正关心的是食材安全与口味多样性。机器人能通过参数调整实现个性化,甚至让普通用户自定义口味,这是传统预制菜难以做到的。”
对谈中,二人反复强调“人机协作”而非“替代”。周鸿祎认为,机器人应承担重复性工作,释放人类厨师的创造力:“大厨可专注研发新菜、传承传统技艺,甚至将独门配方输入机器人数据库,让‘烟火气’通过技术触达更多人。”
杨建成提出的“123公式”印证了这一观点:一名厨工操作两台机器人,效率等同于三名厨师。这种模式既保留了餐饮的文化内核,又满足了行业对效率的升级需求。
直播尾声,话题延伸至产业生态。周鸿祎建议,炒菜机器人需从单一设备向全产业链延伸,覆盖配料、净菜等环节。杨建成透露,公司计划四季度推出月租商业模式,整合上游供应链,进一步打通餐饮上下游。
当镜头关闭,机器人清洗厨具与人类整理灶台的场景交织,空气中残留的菜香仿佛在诉说:这场变革没有输家,只有技术与传统的共生。炒菜机器人正成为餐饮业的新工具,而人类厨师的经验与机器的效率,将共同塑造行业的未来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