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浩瀚星河中的“命名记”:从临时编号到永久荣耀的科普之旅

   时间:2025-09-22 06:42:10 来源:小AI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浩瀚星空中,一颗颗以人名、地名或事件命名的小行星,承载着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与敬意。这些闪耀的名字背后,有着严格的国际规则与漫长的确认过程。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赵海斌介绍,小行星的命名需经过发现者提名、国际组织审核,最终获得全球公认。

小行星的发现始于临时编号。国际小行星中心会根据发现时间,将一年划分为24个半月段,以字母和数字组合标注。例如编号“2025A1”中,“2025”代表年份,“A”对应1月上半月,“1”表示该时段全球首个新发现天体。这一编号如同“临时身份证”,因为初次观测的星体可能是多年前已被记录的“老朋友”,需通过后续观测确认。

要获得“正式身份证”,小行星需经历精确轨道测定。当太阳、地球与小行星排成近似直线时,星体亮度达到峰值,这一位置被称为“冲”。科研人员需在4次“冲”的观测中捕捉其轨迹,计算高精度轨道参数。满足条件后,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会赋予永久编号,目前编号已排至数十万。

获得永久编号后,小行星方可进入命名环节。这一过程往往耗时数年甚至数十年。早期命名多取材神话人物,如人类发现的首颗小行星“塞雷斯”;后期逐渐转向现实,以科学家、地点或重大事件为名,例如“张衡星”“北京星”“北京奥运星”。命名规则严格:名称不超过16个字符,需可发音且无攻击性。

小行星命名被视为全球认可的荣誉。赵海斌提到,通过提名小行星,既能展示国家形象,也可彰显科技实力。紫金山天文台首任台长张钰哲曾将中国首颗自主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中华星”。20世纪70年代以来,郭守敬、祖冲之、钱学森等古今科学家的名字被刻上星空,北京奥运、“嫦娥”探月等里程碑事件也获此殊荣。这些闪耀的名字,正成为一代代青年追逐的“星辰”。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