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江苏“AI+能源”融合探路:从电厂到城市,绘就绿色发展新图景

   时间:2025-09-22 09:22:41 来源:小AI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国家发改委与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为能源行业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指明了方向。文件明确提出,到2027年要初步构建起融合创新体系,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落地多个重点示范项目和典型应用场景。在这场能源革命中,制造业基础雄厚、能源转型需求迫切的江苏省,已在智慧电网管理、新能源场站运维等领域率先探索,推动“AI+能源”模式跑出发展加速度。

在南京鼓楼区,朗坤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电力行业打造的“云边协同火电安全生产管控平台”正发挥关键作用。今年夏季用电高峰期间,该平台通过云端“大脑”与边缘“末梢”的协同运作,构建起覆盖全局的智能管控网络。云端系统依托强大算力进行全局优化与决策,边缘端则实现毫秒级响应,形成风险预警与处置的闭环。平台采用的“大模型+小模型”组合策略尤为突出:小模型快速定位设备故障点,大模型则基于海量数据提供优化方案。目前,该系统已接入12家海内外电厂的37台机组,累计触发预警55万次,准确率超过90%,助力电厂综合煤耗每千瓦时下降0.45克,非计划停运次数同比减少38%。

在交通能源领域,江苏太湖服务区超充站的创新实践同样引人注目。这座集“兆瓦级柔性共享超充”与“AI智能运维”于一体的站点,采用“1个超充堆+N个终端”架构,峰值功率达1200千瓦。站内配置的7台400A超充终端和2台800A液冷终端,可兼容绝大多数电动车型,新能源重卡专用车位支持双枪同步充电,最高功率480千瓦。据运营方介绍,车辆性能允许的情况下,10分钟即可将电量从20%充至90%,充电效率较传统快充提升近4倍。其AI运维系统通过视觉算法和智能驾驶舱,能在30秒内识别明火、设备异常等11类风险,并自动推送维修工单,形成“2分钟到场、10分钟处置”的快速响应机制。

昆山南星渎绿能e站二期工程则展示了AI在光储充换一体化场景中的应用。该站的智慧调控系统通过采集光伏发电、充电负荷和天气数据,精准预测次日光储出力,动态调节储能设备充放电策略。项目负责人表示,新技术使光伏消纳率从96%提升至99.7%,储能日均放电量增加48.12千瓦时,综合收益提升14.07%。站内352千瓦的光伏系统年发电量超35万千瓦时,相当于减少碳排放300吨,等同于1.5万棵香樟树的固碳量。

江苏省内各城市正结合自身产业特色,构建差异化的“AI+能源”创新体系。南京以“算力基建+央企合作”为突破口,建邺区成立专项产业组,今年一季度引进AI算力等项目20余个,注册资本近30亿元,并计划投资35亿元打造“智算+”生态总部。苏州通过“算力补贴+车网联动”政策,对企业采购AI算力给予20%的费用补贴,每年最高200万元,同时设立智能车联网平台建设奖励和大模型算力补贴。无锡构建“1+4”零碳体系,对零碳园区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锡山区谈村建成全省首个乡村智能微电网,助力村民年增收超2万元。

沿海城市南通立足海洋经济优势,推进“AI+新能源”场景建设,探索利用LNG冷能和海洋地理条件建设自然冷源智算中心,促进风电、光伏电力就地消纳,并培育智慧渔港、海洋牧场等产业。徐州作为老工业基地,将制造业智能化作为转型关键,计划到2027年建成100家先进级智能工厂。在居民端,万科翡翠湖山等小区参与全国首个百万千瓦级居民虚拟电厂项目,居民通过调整用电时段获得电费奖励,形成“工业转型+民生参与”的协同模式。

从政策设计看,各地普遍采用“场景驱动+市场激励”的双重策略:一方面以真实能源需求为导向推动技术落地,避免实验室空转;另一方面通过财政补贴降低参与门槛,激发企业和社会资本活力。这种差异化布局既避免了同质化竞争,又促进了技术互鉴与场景互补,为“双碳”目标实现注入持续动能。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