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原初黑洞临终“绝唱”或为超高能中微子来源,霍金辐射证据待寻

   时间:2025-09-23 18:42:43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宇宙中那些神秘莫测的超高能中微子究竟从何而来?这一困扰科学界已久的难题,或许迎来了新的破解线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支物理学研究团队近日提出一项颇具创新性的理论:太阳系外原初黑洞在生命末期发生的剧烈爆炸,极有可能是部分高能中微子的源头。

中微子,这种被称作“幽灵粒子”的基本粒子,因其几乎不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而闻名。每秒钟,数以万亿计的中微子会穿透人体,却几乎不会留下任何痕迹。而原初黑洞,作为一种仅存在于理论中的微观黑洞,被认为形成于宇宙大爆炸后的极早期阶段。部分科学家推测,原初黑洞或许构成了当前宇宙中大部分甚至全部的暗物质。

原初黑洞的行为模式与大质量黑洞颇为相似,它们会通过霍金辐射不断损失能量,体积逐渐缩小。随着辐射过程的加剧,黑洞温度升高,释放出越来越多的高能粒子。当黑洞进入蒸发的最后阶段时,会发生剧烈的爆炸,释放出能量极高的粒子,其中就包括中微子。

研究团队通过精密计算发现,如果银河系中存在大量原初黑洞,那么其中部分黑洞如今可能正处于“死亡”阶段。若有一颗这样的黑洞恰好在距离太阳系相对较近的位置发生爆炸,其释放的超高能中微子就有可能穿越茫茫宇宙,抵达地球,并被地球上的探测器捕获。

为了化解这一矛盾,研究团队构建了一个关于原初黑洞爆炸时粒子释放的模型。根据模型计算,黑洞在临终阶段会释放出大约1020个中微子,其能量水平与KM3NeT的观测结果相吻合。结合银河系中黑洞的分布情况,研究团队推算出,每立方秒差距的空间内,每年大约会有1000颗黑洞发生爆炸。如果其中一颗黑洞恰好在距离太阳系约地日距离2000倍的位置爆炸,那么少量超高能中微子就有可能抵达地球。这一理论能够同时解释IceCube和KM3NeT的观测事件。

具体而言,IceCube观测到的能量相对较高的中微子,可视为银河系中黑洞爆炸产生的“常规背景”;而KM3NeT探测到的能量极高的中微子,则可能源自一次距离较近的黑洞临终爆炸。通过这一模型,两台探测器的观测结果得到了统一的解释,这或许将为解开超高能中微子之谜提供关键线索。

研究团队强调,如果这一假说得到证实,它不仅将成为人类首次直接观测到霍金辐射的证据,还将证明原初黑洞确实存在,并且可能构成了宇宙大部分的暗物质。不过,要进一步验证这一理论,科学家们还需要获取更多关于超高能中微子的观测数据。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