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工业具身智能:突破传统与人形局限,开启机器人批量落地新篇

   时间:2025-09-25 02:43:48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近期举办的上海工博会上,微亿智造董事长兼CEO张志琦站在新品发布台前,向行业抛出一个全新命题:让工业机器人通过具身智能技术实现再进化,推动机器人从“工具”向“智能伙伴”跨越式发展。这一理念背后,是工业自动化领域长期存在的痛点——传统工业机器人部署成本高、柔性不足、智能化水平有限,而人形机器人则陷入性价比与场景适配的双重困境。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数据显示,2030年全球工业机器人保有量预计达900万台,但机器人密度仅为300台/万名员工。这意味着,届时全球制造业仍需依赖约3.88亿名人工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97%。传统工业机器人依赖专业人员编程调试,部署周期长达数月,且换产线时适应性差;人形机器人虽具备更高灵活性,但复杂结构导致成本高企,场景适配性反而受限。微亿智造试图通过“感知-学习-决策-执行”核心能力与“端-边-云”架构,寻找传统工业机器人与人形机器人之间的“最优解”。

其提出的“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概念,将AI深度融入机器人本体,通过“端-边-云”一体化架构与独创的“快慢思考”双系统,构建起适应工业场景的技术体系。这一设计旨在让机器人既具备传统设备的稳定性,又拥有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同时控制成本,满足批量部署需求。

“快慢思考”双系统是微亿智造的核心技术突破。面对具身智能技术落地时的“冷启动”难题——机器人需数据才能运行,但无数据则无法获取数据——微亿智造通过快慢系统协同解决。快思考系统类似人类的“反射神经”,负责即时反馈与经验学习;慢思考系统则作为深度认知核心,持续训练模型并迭代能力。这种设计使机器人从部署首日即可投入生产,将传统数月的部署周期压缩至数周,形成“价值创造-数据获取”的良性循环,实现持续智能进化。

为保障技术批量落地,微亿智造构建了“端-边-云”三层技术架构。云端作为系统大脑,负责模型预训练与数据处理,通过仿真器优化机器人运动轨迹与任务执行,最终将指令下发至端侧;边缘侧作为智能中枢,实时运行复杂工艺算法与AI模型,例如在PCB板识别场景中,0.1秒即可计算抓取坐标,满足工业实时性要求;端侧作为机器人本体与执行器,承担感知与执行功能,例如通过视觉识别工件位置后调整机械臂角度。三层架构形成“云端训练-边缘调度-端侧执行”的闭环,使机器人可快速切换场景,实现“一个机器人适配千条产线”的目标。

技术落地效果已得到市场验证。在IDC发布的《中国AI视觉工业机器人应用份额,2024》报告中,微亿智造位居市场份额第一。其产品已广泛应用于3C电子、汽车制造、新能源及半导体等行业。例如,在新能源汽车压铸件检测与修整场景中,系统实现近100%自动化,专项设计成本低于人形机器人,满足批量生产需求;在PCB板上下料场景中,柔性系统通过高精度感知与无编程路径规划,适配上百种PCB板,亚毫米级精度使一台设备可替代1-2名工人,投资回报周期仅一年。

微亿智造的技术壁垒源于数据积累与系统创新。通过多年商业化部署,其构建了业内规模最大的真实工业场景精标数据库,数据量超15TB,包含10亿余条与实际工艺制程对齐的数据,为AI模型训练提供坚实基础。行业首创的人机交互系统将数据采集与模型开发集成至产线,形成端云一体训练闭环,使最小样本需求减少90%,模型开发周期缩短80%,并支持热更新至现场,大幅提升技术迭代效率。

微亿智造的实践表明,工业自动化需突破实验室技术的局限,聚焦产线实际需求。其通过快慢思考系统降低落地门槛,以“端-边-云”架构实现批量复制,用真实数据证明:比传统机器人更柔性、更智能,比人形机器人更经济、更实用,并非口号,而是具身智能技术的现实。当越来越多机器人走进工厂,工业智能化或将从大企业专属转向中小企业普惠,让每一条产线都能共享智能红利。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