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吴泳铭掌舵:AI战略引领,阿里两年逆袭重登科技舞台中央

   时间:2025-09-25 15:27:24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云栖大会的聚光灯下,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向资本市场抛出一枚战略“深水炸弹”——通用人工智能(AGI)仅是起点,具备自我迭代能力的超级人工智能(ASI)才是终极目标。为支撑这一愿景,阿里宣布将通义千问开源项目打造为“AI时代的安卓系统”,同步构建“下一代计算机”形态的超级AI云,并同步推进三年3800亿元的AI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后续投入力度将持续加码。

对投资者而言,行业β红利固然重要,但企业业务拐点带来的α收益更具吸引力。当前,阿里正站在这一关键转折点上。两年前,这家科技巨头还深陷股价低迷、战略模糊的困境;如今,凭借清晰的AI战略与高效执行,其股价涨幅超200%,重新跻身中国科技股核心阵营。这场由内而外的变革,标志着阿里巴巴正将航向重新校准至技术驱动的轨道。

2023年,阿里巴巴遭遇成立以来最严峻的挑战:市场竞争加剧、监管压力持续、投资者信心动摇,三重困境将股价推至历史低位。彼时,公司战略方向摇摆不定,组织架构频繁调整。吴泳铭的临危受命,成为扭转局势的关键信号——作为首位从CTO升任集团CEO的领导者,他的上任标志着阿里战略重心向“技术立业”回归。市场迅速解读出,阿里试图通过技术革命破解增长与创新乏力的困局。

上任仅三天,吴泳铭便在全员信中8次提及“AI”,频率远超“互联网”与“全球化”。这封1161字的信件,明确将人工智能定位为公司核心驱动力,要求所有业务向高技术壁垒领域倾斜。尽管资本市场初期持观望态度,但吴泳铭迅速将战略转化为行动,一场围绕AI的组织、业务与资源重构就此展开。事实证明,这场看似激进的押注,为阿里的强势回归埋下了伏笔。

吴泳铭的复兴计划可归纳为两大核心:以“手术刀”式改革优化业务健康度,通过“全栈AI”构建技术壁垒。在阿里云业务中,他首推“公共云优先”战略,果断削减低利润率、定制化程度高且难以规模化的项目制订单,将资源聚焦于公共云核心产品。这一决策虽放弃部分短期收入,却换来收入质量与盈利能力的显著提升——阿里云季度增速从个位数跃升至26%,远超市场预期,为后续AI投入储备了充足资金。

在稳固财务基本盘的同时,吴泳铭开始布局覆盖芯片到应用的“全栈AI”体系。他判断,AI时代客户更倾向选择技术组合全面、单项能力突出的厂商,软硬一体垂直整合能力将成为终极护城河。全球范围内,仅有谷歌采取类似“全栈自研”路径,这使阿里在赛道中独树一帜。

其布局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层是AI基础设施与自研芯片。2025年2月,阿里宣布未来三年投入超3800亿元建设云与AI硬件基础设施,创中国民营企业该领域投资纪录。资金将用于构建从芯片、服务器到数据中心的全链路自研体系,其中磐久AI服务器、CPFS文件存储系统与HPN7.0网络架构构成“超级智能计算机”骨架。财报中首次提及的自研芯片“PlanB”,旨在应对供应链不确定性,同时实现长期成本与性能优化。

中间层是通义大模型家族。作为“土壤”上的“参天大树”,通义以开源策略快速扩张生态。截至目前,阿里已开源超300款模型,覆盖全模态与全尺寸;基于通义千问衍生的模型超17万个,成为全球最大开源家族。春节期间,三款AI模型的连续发布引爆资本市场,大模型月度迭代与多模态能力增强,进一步巩固技术优势。

应用层是AI原生场景落地。在ToC领域,夸克升级为“AI超级框”,服务2亿用户需求;高德地图推出全球首个AI原生出行Agent“小高”,将工具升级为智能伴侣。在ToB领域,钉钉探索Agent驱动的下一代工作形态。这些应用不仅提升用户体验,更为模型迭代提供数据与场景反馈,形成基础设施-模型-应用的闭环。

战略成效已体现在业绩中。阿里云最新财报显示,季度收入同比增长26%,创三年新高,彻底摆脱此前3%的低速增长。AI相关收入连续8个季度三位数增长,占外部商业化收入超20%,带动传统计算与存储产品同步增长。第三方机构报告从多维度印证其领先地位:Omdia显示,2025上半年阿里云在中国AI云市场占比35.8%,超第二至四名总和;IDC指出,其在中国GenAIIaaS市场份额达23.5%,是企业构建AI算力的首选平台;沙利文报告表明,通义模型中国企业调用量占比17.7%,在《财富》中国500强企业中渗透率达53%,均居首位。

市场反应直接而有力。自吴泳铭上任以来,阿里巴巴美股股价从约68美元反弹至超165美元。高盛、摩根大通等投行纷纷上调目标价,认可其全栈AI产品与可持续增长潜力。资本市场以真金白银为这场AI驱动的复兴投下信任票,阿里已成为中国AI科技叙事的核心参与者。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