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云栖大会的聚光灯下,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以一场掷地有声的演讲,向全球科技界抛出重磅宣言:通用人工智能(AGI)仅是起点,具备自我进化能力、全面超越人类认知的超级人工智能(ASI)才是终极愿景。这一战略定位,标志着阿里巴巴正式将技术革命推向深水区。
为实现ASI目标,阿里巴巴同步推进两大战略工程:其一,将通义千问大模型开源体系打造为"AI时代的操作系统",通过开放生态吸引全球开发者共建技术生态;其二,投入建设"超级AI云",构建从底层芯片到上层应用的垂直整合计算架构。两项工程形成技术双轮驱动,为ASI进化提供算力与生态支撑。
资本市场的反应印证了战略的前瞻性。伴随阿里巴巴宣布三年投入3800亿元建设AI基础设施的计划,其美股股价在两年间从68美元低位飙升至165美元,涨幅超过200%,市值重返中国科技股前列。高盛、摩根大通等顶级投行连续上调目标价,特别指出其"全栈AI技术栈"和"公共云优先"战略形成的双重壁垒。
这场技术复兴运动始于2023年的关键转折。面对市场竞争加剧、监管环境变化等多重挑战,阿里巴巴股价一度触及历史低点。技术出身的吴泳铭临危受命,在就任第三天即发布全员信,8次提及"AI"关键词,明确将人工智能定位为集团核心战略方向。这种果断决策,在经历数年波折的投资者群体中引发谨慎乐观。
战略落地首年即见成效。通过实施"公共云优先"战略,阿里巴巴砍掉大量低效定制化项目,将资源集中投入高毛利核心产品。这一"外科手术式"调整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阿里云季度收入增速从个位数反弹至26%,AI相关业务连续8个季度保持三位数增长,占外部商业化收入比例突破20%。
在夯实财务基础的同时,阿里巴巴构建起覆盖芯片、服务器、网络的完整技术栈。其自研的磐久AI服务器集群、CPFS智能存储系统和HPN7.0网络架构,共同组成支撑ASI训练的"超级计算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财报中首次披露的芯片"PlanB"计划,通过建立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体系,为长期技术竞争筑起护城河。
通义大模型家族的开源战略成为生态建设的关键突破口。截至目前,阿里巴巴已开源300余个模型版本,衍生出超过17万个定制模型,形成全球最大的AI开发者生态。这种"技术普惠"策略不仅降低了AI应用门槛,更通过海量场景反馈持续优化模型能力,形成技术演进的良性循环。
在应用层,阿里巴巴正将AI能力深度融入业务场景。ToC端,夸克浏览器升级为"AI超级框",满足2亿用户的智能交互需求;高德地图推出AI出行助手"小高",实现从工具到生活伴侣的转型。ToB领域,钉钉探索Agent驱动的智能办公模式,重构企业协同效率。这些应用不仅创造商业价值,更为模型训练提供关键数据燃料。
第三方机构数据印证了阿里巴巴的领先地位。Omdia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阿里云在中国AI云市场占据35.8%份额,超第二至四名总和;IDC数据表明其在中国GenAIIaaS市场以23.5%份额位居首位;沙利文研究指出通义模型在企业调用量市场占比达17.7%。在《财富》中国500强企业中,阿里云的生成式AI渗透率高达53%。
这场由技术驱动的变革,正在重塑中国科技产业的竞争格局。通过将战略重心回归"技术立业"本源,阿里巴巴不仅实现了自身业务的V型反转,更成为中国AI时代基础设施的核心提供者。当资本市场用真金白银表达信任时,这家科技巨头已悄然完成从商业公司到技术平台的身份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