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云栖大会的舞台上,阿里巴巴再次成为全球AI领域的焦点。公司首席执行官吴泳铭在演讲中提出,大模型将成为下一代操作系统,逐步取代当前操作系统的主导地位,而超级AI云则有望成为新一代计算基础设施的核心。他预测,未来全球可能仅存5-6个超级云计算平台,这一论断引发了行业广泛关注。
基于这一战略判断,阿里巴巴选择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模型开源领域加大投入。其目标是通过全栈自研和联合创新,构建覆盖模型层与算力层的完整生态,最终成为"AI时代的安卓"。这一决策背后,是公司对技术迭代速度和市场竞争格局的深刻理解——在OpenAI、谷歌等国际巨头加速布局的背景下,唯有保持高速创新才能占据先机。
阿里云CTO周靖人在会后接受采访时坦言,当前AI市场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各家模型的能力差距正在缩小,真正的竞争焦点转向系统架构与迭代效率。"模型与云的融合是必然趋势,而阿里云是少数能同时实现大模型和云计算全栈自研的企业。"他强调,这种技术整合能力构成了公司的核心壁垒。
副总裁张启进一步指出,阿里云的差异化优势体现在三层布局:底层算力集群、中间层云服务架构、上层大模型体系。"全球范围内,只有阿里和谷歌同时具备这三方面的完整能力。"据他透露,在中国500强企业中,已有超过70%采用生成式AI技术,其中阿里云的市场渗透率达53%,远超竞争对手。
面对技术路线趋同的挑战,阿里云选择通过持续创新保持领先。周靖人透露,公司正在研发的AI超级计算机将实现基础架构与模型架构的协同优化,确保大模型训练效率达到行业顶尖水平。同时,通义千问系列模型已形成包含300多个子模型的完整谱系,其中通义千问3-MAX在最新全球榜单中位列第三。
在具体技术路径上,阿里云强调系统级创新的重要性。周靖人以模型服务(MaaS)为例解释:"真正的MaaS需要实现精度、吞吐、延迟、成本的四维优化,这背后是算法、架构、系统的深度协同。"他透露,通义实验室通过开放创新机制,鼓励研究人员在单点任务上突破极限,再将成果整合进整体模型架构。
对于Agent技术与大模型的融合,周靖人认为两者将形成互补关系。"基础模型会持续增强通用能力,但行业应用仍需专用Agent实现工具调用和业务调优。"他以百炼平台为例,说明核心Agent能力正在逐步集成到通义千问等模型中,形成"通用+专用"的复合体系。
在市场竞争策略方面,张启强调阿里云的国际化布局。他指出,Salesforce、SAP等国际企业已将阿里云列为亚洲市场首选合作伙伴,这得益于公司兼具国际竞争力与中国市场深度的双重优势。"我们正在通过全栈能力输出,重塑全球AI云市场格局。"
当被问及如何保持技术前瞻性时,周靖人指出,AI模型的发展仍存在大量未解难题,包括多模态记忆管理、自主学习机制、复杂场景处理等。"从数学推理到工具接入,从模型结构到训练范式,每个环节都可能引发变革。"他透露,阿里云正在构建模型持续学习系统,通过与现实世界的交互反馈实现自我进化。
对于开发者生态建设,周靖人表示提供多样化模型选择是关键战略。"不同场景需要不同参数规模的模型,我们希望通过开放生态,与开发者共同推动AI技术落地。"据他介绍,通义实验室已建立优先级管理机制,确保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同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