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四届琶洲算法大赛中,一项聚焦城市视觉任务的赛题引发行业热议。来自上市企业佳都科技的佳知慧行团队,凭借一项突破性技术方案成为焦点——该方案首次实现了交通行业算法在太空卫星上的完整运行,标志着全球轨道AI计算迈入工程化应用阶段。
这项创新技术的核心支撑来自国星宇航的太空计算星座。2025年5月,该星座首批卫星成功入轨,构建起全球首个常态化商业运营的太空算力网络。与传统遥感卫星不同,这批卫星搭载了星载计算平台,可直接在轨道上完成图像采集、模型推理和结果回传的全流程处理,无需将数据传回地面处理。
在具体任务执行中,地面系统向卫星发送任务请求后,卫星根据轨道位置自动完成目标区域图像采集。采集的图像数据直接输入星载计算平台,通过部署在卫星上的AI模型进行实时分析处理,最终将处理结果通过星间激光通信网络回传至地面终端。整个过程实现了"数据采集-模型推理-结果反馈"的闭环,将传统遥感流程的响应时间大幅压缩。
支撑这一技术突破的是国星宇航"星算"计划的战略布局。该计划拟构建由2800颗计算卫星组成的近地轨道算力网络,通过星间激光通信技术实现卫星在轨联网,形成总算力超过10万P的天基计算基础设施。系统具备支持亿级参数模型稳定运行的能力,可同时处理图像采集、模型推理、任务调度和通信回传等复杂任务。
作为该系统的首个商业用户,佳都科技的实践验证了太空计算网络的可行性。在本次任务中,团队将城市视觉分析模型部署至轨道卫星,成功完成了从数据采集到决策反馈的全流程验证。这一突破表明,太空计算节点已从技术验证阶段进入真实可用的商业化运营阶段。
这项技术革新带来的不仅是物理空间的算力延伸,更是系统架构的革命性改变。当AI模型能够在轨道卫星上独立运行时,算力的边界突破了地面限制,形成了"数据获取-模型处理-结果反馈"的全新空间维度。对于需要实时决策的应用场景,这种近源处理能力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操作可能性。
随着首批卫星的商业化运营,中国企业在轨道AI网络建设领域确立了领先地位。这种系统性的技术路径,为全球智能基础设施的空间扩展提供了全新范式。通过构建持续运行的太空计算节点,中国正以独特的工程实践,开启通向轨道级算力系统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