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在湖南株洲拉开帷幕,无人机化身“空中信使”、人形机器人实现自主路径规划、智能手表集成北斗语音通信功能……一系列创新应用集中亮相,展现出北斗系统在前沿技术融合、行业深度赋能及全球合作拓展中的最新进展。
在武汉梦芯科技有限公司展区,一款自主研发的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芯片引发关注。据产品经理黄杰介绍,该芯片卫星信号捕获速度较前代提升近20倍,功耗降低40%,定位精度可达毫米级,能满足无人机、人形机器人等小型化设备的需求。这一突破为具身智能、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中国电信北斗技术创新中心副总经理张涛透露,团队正聚焦“北斗+5G高可信时空服务能力”研发,通过多源融合定位技术实现广域覆盖与室内定位,可满足矿业采掘、交通隧道等复杂场景的精准需求。千寻位置网络有限公司展示的“时空算力背包”则通过集成AI技术,赋予人形机器人自主规划路线和空间感知能力,推动其从专用场景向复杂环境拓展。
峰会发布的《北斗产业发展蓝皮书(2025年)》指出,北斗系统正加速与5G/6G、卫星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融合,形成支撑未来时空信息服务的核心技术体系,为智慧交通、应急管理等领域创新提供技术底座。
本次峰会设置室内外双展区,集中展示上千个应用场景,首发33项新技术、新产品。在农业领域,湖南精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北斗+无人机数字农业平台”已接入7300余台植保无人机,通过厘米级定位实现全流程作业监控,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高德地图董事长刘振飞介绍,其交通视觉语言大模型在北斗技术加持下,可提前3公里预警拥堵并推送最优路线。
大众消费市场同样亮点纷呈。华镁钛(湖南)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内置北斗芯片的登山服,集成柔性可穿戴卫星终端,具备高精度定位、轨迹追踪和一键救援功能。搭载“北斗语音消息技术”的智能手表、可实时感知骑行状态的共享单车等终端产品占比已超七成,北斗技术正从“天边”走向“身边”。
北斗系统的全球影响力持续扩大。目前,其服务能力已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140余个国家提供产品与服务,并纳入11个国际组织标准体系。在沙特阿拉伯,北斗高精度技术为超级工程提供厘米级定位;在突尼斯,搭载北斗系统的无人驾驶农机已投入农田作业。
第五届中阿北斗合作论坛上,中国时空信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杜金名表示,北斗出海正从“设备出口”向“技术协同、标准互认、生态共建”转型,未来将与阿拉伯国家共建高精度时空信息底座,围绕能源矿山、精准农业等领域打造标杆应用。巴基斯坦参会官员称,北斗技术有效提升了当地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城市应急管理能力。
据悉,中方将深化中非、中国—中亚、中阿、中拉等合作机制,支持更多国家推进北斗服务落地,通过技术共享与生态共建,为全球用户创造更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