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创始人雷军近日在年度演讲中,以“改变”为主题,系统回顾了小米汽车业务的发展历程,重点分享了芯片研发、纽北赛道挑战及两款核心车型的突破性进展。这场持续数小时的演讲,既展现了小米造车的雄心,也因回避近期争议话题引发外界关注。
在汽车领域,雷军详细披露了小米SU7与YU7的研发故事。他透露,2022年SU7开发关键期,团队曾面临巨大压力,若首款车型失利,YU7将承担“力挽狂澜”的重任。这款被寄予厚望的运动型SUV,最终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道路——避开当时扎堆的大空间SUV市场,转而攻克豪华品牌才敢尝试的运动型细分领域。雷军坦言,这一决策源于对市场需求的精准判断:多孩家庭购车需求有限,同质化竞争必然导致内耗。
数据印证了小米的战略选择。SU7上市后迅速跻身20万元以上轿车销量榜第八,并登顶保值率榜单;YU7的表现更为惊人,开启预订3分钟内大定订单突破20万辆,7月交付至今累计销量已超4万辆。雷军在演讲中难掩自豪:“从外到内、从头到脚,YU7经受住了媒体和用户的‘百万倍放大镜’检验。”
纽北赛道的征服历程成为演讲高光时刻。雷军用“沸腾”“追梦”等词汇,描述工程师们驾驶自研车型驰骋赛道的激情。他特别提到首席测试车手任周灿对打破纪录的执着,强调这是“汽车工程师的终极梦想”。自研电机的技术突破,也被视为小米坚持核心技术自主化的重要成果。
尽管演讲洋溢着成功者的自信,但小米汽车近期遭遇的五大争议仍未平息。首当其冲的是SU7 Ultra“双风道碳纤维前舱盖”设计纠纷。准车主质疑该设计与宣传性能不符,小米虽在5月提出改配铝制舱盖或赠送2万积分的补偿方案,但消费者认为与4.2万元选装价相比诚意不足。
销售环节的争议同样引发关注。8月,多位SU7用户反映,在提车日期尚有数月时就被催促支付尾款,否则可能面临订单取消。而YU7准车主的集体诉讼更将矛盾推向高潮——242人指控小米APP初期显示的“8月首批交付”承诺未兑现,锁单后交付周期骤增至31-34周。
安全领域的质疑尤为严峻。9月19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召回公告,涉及11万辆SU7标准版。尽管小米解释此次OTA升级是为提升辅助驾驶可靠性,且无需更换零件,但主管媒体“中国质量报告”曾披露召回类型为“受调查影响”(I类),暗示存在被动因素。该文虽已删除,仍引发对小米安全管理体系的讨论。
更引人注目的是3·29铜陵SU7爆燃事故。这起因辅助驾驶系统引发的惨烈事故,恰逢工信部就《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征求意见,其中“B类道路环境施工区域探测”条款几乎复现事故场景。尽管小米强调召回后优化了速度控制策略,但外界仍追问:SU7其他车型及YU7是否同步改进了类似场景的安全性?
面对这些质疑,雷军在演讲中选择了沉默。他将五年造车历程定义为“彻底蜕变”,从芯片研发到高端化突破,小米用行动证明着改变的决心。但在掌声与鲜花背后,那些等待问题解决的消费者,或许仍在期待一场更彻底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