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纳米科技新突破:西湖大学团队为水熊虫打造72纳米级“皮肤艺术”

   时间:2025-09-27 01:38:50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生命科学与纳米技术的交叉领域,一项突破性研究引发全球关注——中国科学家成功在被誉为"地表最强生物"的水熊虫表皮,通过冰刻技术实现了72纳米精度的图案加工。这项由西湖大学仇旻教授团队主导的研究,不仅创造了活体生物纳米加工的新纪录,更在《Nano Letters》期刊上掀起学术热潮。

这种体长仅0.1-1毫米的微型生物,以其超凡的生存能力闻名于世。实验室数据显示,水熊虫能在-273℃至150℃的极端温度中存活,可抵御强辐射甚至真空环境。其独特的"隐生状态"机制——通过脱水进入代谢停滞的"可逆休眠",使其成为研究极端生物学和宇宙生命存续的理想模型。西湖大学研究人员透露,为获取实验样本,团队成员曾深入山间采集苔藓,在显微镜下逐个筛选这些微小生物。

研究的核心突破在于冰刻技术的应用。这种创新工艺将传统光刻中的光敏材料替换为超薄冰膜,利用电子束在-143℃的低温环境下进行纳米级雕刻。实验中,脱水后的水熊虫被置于特制低温平台,苯甲醚蒸气在体表凝结形成200纳米厚的冰层。通过精确控制的电子束曝光,研究人员在冰膜上雕刻出纳米线阵列、微盘结构等复杂图案,最小线宽达到人类头发直径的千分之一。

整个加工过程堪称"冷酷艺术":加速电压2keV的电子束以50pA的微弱电流逐点扫描,使曝光区域的碳含量提升至94%以上。当温度缓慢回升时,未被照射的冰层自然升华,仅留下与表皮紧密结合的碳质图案。焦离子束成像证实,这些纳米结构与水熊虫的表皮组织形成完美嵌合,甚至成功"纹"上了西湖大学校徽标志。

这项技术突破远不止于"生物纹身"的视觉震撼。冰刻工艺展现的生物相容性优势,为活体传感器、生物电子接口等前沿领域开辟新路径。研究团队采用的碳纳米复合基底,既保证了图案的导电性,又为水熊虫提供了隐生状态所需的支撑环境。实验表明,经过纳米加工的水熊虫能正常恢复活动,其生存能力未受显著影响。

学术界普遍认为,该研究解决了活体生物与电子器件耦合的关键难题。随着技术发展,未来或可在微生物表面构建功能电路,为开发活体医疗机器人、自适应环境传感器等创新应用奠定基础。这项始于水熊虫表皮的纳米实验,正悄然推动着生命科学与工程技术的深度融合。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