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再次传来捷报,一枚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于近日腾空而起,成功将风云三号08星送入预定轨道,标志着我国气象卫星领域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风云三号08星,作为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家族的第八位成员,入轨后被命名为H星。它将肩负起接替风云三号D星在轨业务的重任,进一步强化我国对全球温室气体的精细探测能力。这颗卫星不仅继承了家族的优良传统,更在配置和性能指标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搭载了包括大气探测、温室气体监测在内的9台各类载荷。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全新研制的高光谱温室气体监测仪。该仪器具备对全球范围内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进行高精度监测的能力,将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宝贵的数据支撑。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小曳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这颗卫星拥有100公里宽的幅宽,且精度超越了目前在轨的四个国际碳卫星,将极大提升我国获取全球、亚洲乃至中国各省区市,甚至县级层面碳排放和自然碳交换信息的及时性。
风云三号H星的发射,不仅意味着我国气象卫星技术的又一次飞跃,更将对我国在全球数值天气预报、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监测以及综合防灾减灾等领域的能力产生深远影响。该卫星运行后,将能够提供云辐射类、大气参数类、空间天气类和应用支撑类等6大类70个产品,全面保障气象领域的核心业务,提升各类天气预测预报的准确性。
特别风云三号H星还搭载了全新升级的广角极光成像仪。这一高科技产品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对极光强度和范围进行实况预报。极光,作为夜空中绚烂的光影现象,其形成与太阳风和地球磁场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而风云三号H星的加入,将使我们能够更准确地捕捉这一自然奇观的动态变化。
回顾我国风云气象卫星的发展历程,自20世纪80年代首颗卫星发射以来,已成功发射了22颗。目前,在轨的有9颗,它们共同构成了包含地球静止轨道、太阳同步极地轨道和倾斜轨道的卫星组网观测体系。风云三号作为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其“上午星”和“下午星”的双星组网观测模式,使得气象卫星系统更加完整,能够更好地获取时空均匀分布的探测资料。
风云三号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胡秀清介绍,风云三号D星自2017年发射并投入业务运行以来,在气象观测、天气预报、灾害应对及科研等领域发挥了核心支撑作用。它获取的多维度气象数据,填补了我国在极区、远洋等传统观测盲区的资料空白。而风云三号H星的加入,将进一步优化这一观测体系。
目前,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已分3个批次建设了8颗卫星。其中,第3批卫星包括风云三号E星、F星、H星、G星,按照晨昏、上午、下午三颗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和一颗倾斜轨道降水测量卫星的布局进行建设。目前,风云三号D星、E星、F星与G星已实现组网,形成了更加完善的极轨气象卫星业务综合观测体系。
我国风云气象卫星已被世界气象组织纳入全球业务应用气象卫星序列,为133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卫星数据服务。风云三号H星作为新成员,将为国际社会的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监测评估工作提供更多的中国方案和数据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