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实施了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的发射任务,将风云三号08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标志着此次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这颗卫星作为风云三号气象卫星系列的第八颗成员,入轨后被命名为H星,将承担起接替风云三号D星在轨业务的重要使命,显著提升对全球温室气体等环境要素的精细探测能力。
风云三号H星装备了包括大气探测和温室气体监测在内的九台先进载荷,其配置与性能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特别是全新研制的高光谱温室气体监测仪,能够实现对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等关键温室气体的高精度监测,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小曳指出,风云三号H星是国内首个具备100公里宽幅监测能力且精度超越现有在轨国际碳卫星的国产卫星。这一突破将极大提升我国获取全球、亚洲乃至中国各省市,甚至县级区域碳排放和自然碳交换信息的时效性,格点数据精度可达一公里,为碳排放监测提供前所未有的支持。
此次发射的风云三号08星还携带了多项高科技设备,其中全新升级的广角极光成像仪尤为引人注目。该设备能够实时预报极光的强度和范围,为科学家研究极光现象提供宝贵数据。极光作为夜空中壮丽的自然景观,其形成与太阳风和地球磁场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而风云三号H星的加入将深化我们对这一现象的理解。
风云三号H星投入运行后,将提供涵盖云辐射、大气参数、空间天气及应用支撑等六大类共计70种产品,全面保障气象领域的核心业务需求,显著提升各类天气预测预报的精准度。
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首颗风云气象卫星发射以来,已成功发射22颗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目前在轨运行的卫星达9颗,形成了地球静止轨道、太阳同步极地轨道和倾斜轨道相结合的卫星组网观测体系。风云三号作为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围绕地球南北两极运行,根据观测时间可分为“上午星”和“下午星”,双星组网观测确保了气象数据的时空均匀分布。
风云三号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胡秀清介绍,风云三号D星自2017年发射以来,在气象观测、天气预报、灾害应对及科研等领域发挥了核心支撑作用,填补了我国在极区和远洋等传统观测盲区的资料空白。目前,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已分三个批次建设了八颗卫星,形成了更加完善的极轨气象卫星业务综合观测体系。
风云气象卫星不仅服务于国内,还积极走向世界,已被世界气象组织纳入全球业务应用气象卫星序列,为133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卫星数据服务。作为全球综合观测系统的重要支柱和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机制下的“值班卫星”,风云三号卫星实现了对全球大气及地表环境的全天候动态监测,遥感仪器探测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风云三号H星的加入,将为国际社会的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监测评估工作提供更多中国方案和数据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