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浪潮中,理想汽车凭借对AI技术的深度布局,正从传统车企向科技企业转型。这家以“冰箱彩电大沙发”闻名的造车新势力,已将座舱智能化作为核心战场,通过自研大模型重构人机交互逻辑,试图在智能汽车赛道实现弯道超车。
2021年,理想汽车启动了代号“脱钩计划”的技术自研工程。当时其座舱系统严重依赖外部供应商,语音识别依赖思必驰、听觉算法采用大象声科方案,甚至用户数据都掌握在供应商手中。这种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在理想ONE交付量突破万辆后愈发凸显。公司智能空间副总裁勾晓菲在硅谷半公开场合直言:“基于触控的车机系统是用正确方式回答错误问题”,这成为理想技术转型的宣言。
转型首年,理想组建了由搜狗、百度、阿里达摩院等互联网人才构成的“空间AI团队”。这个跨行业团队面临双重挑战:既要夺回数据主权,在内部搭建服务器存储体系;又要在12个月内完成技术切换,赶上2023年L系列三车齐发节奏。团队定下硬性指标:自研方案必须比供应商方案提升30%用户体验,为此采用扁平化管理,打破传统车企的部门壁垒。
2022年11月,理想ONE成为首款搭载自研语音系统的车型。到2023年L7上市时,其座舱已实现语音、视觉全链路自研。这场技术突围战的关键转折点出现在2022年底——ChatGPT的爆发让理想管理层意识到,传统命令式语音交互已触及天花板。CEO李想在战略会上拍板:“不做大模型,AI助手永远是‘笨’的”,随即将公司愿景调整为“2030年成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
2023年4月,理想自研的认知大模型Mind GPT完成基座训练。这个使用1.3万亿token训练的模型,被定义为座舱“大脑”,连接出行助手、娱乐助手等“三助一师”功能模块。研发团队在6个月内完成从算法研发到车端部署的全链路突破,期间每周进行版本迭代。据内部人士透露,李想直接批复了近八千张GPU卡的算力资源,确保模型训练效率。
2023年9月,多模态交互成为新突破口。理想率先推出“方言自由说”功能,并实现手势控制车窗、空调等硬件。当年底,Mind GPT随OTA 5.0版本正式上车,成为首批通过国家备案的车端大模型。这款模型使“理想同学”能理解复杂指令组合,例如用户可同时调节温度、切换音乐并规划路线。
2024年,理想技术战略进入深水区。1月成立的AI委员会统筹技术投资决策,春季发布的纯电车型MEGA搭载了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但真正引发行业关注的是10月的战略调整:车机端“理想同学”业务优先级下调,原空间AI负责人陈伟转任基座模型部门。这一变动背后,是理想对AGI(通用人工智能)的深度布局——公司计划通过汽车载体实现AI Agent阶段,这需要突破更底层的基座模型技术。
当前理想的技术矩阵已现雏形:车端部署的22亿参数MindVLA模型实现视觉-语言-动作联动,开源的星环OS操作系统降低行业研发成本,基座模型团队则探索72B参数规模的自研方案。CTO谢炎主导的底层技术研发,70%精力集中在操作系统和自研芯片领域,这种技术纵深使理想在2025年4月成为全球首家开源整车操作系统的车企。
在这场技术马拉松中,理想展现出独特的战略定力。从2021年摆脱供应商的技术突围,到2023年大模型上车的技术跃迁,再到2024年基座模型的深度研发,其每一步都踩中行业变革节点。当李想宣称“汽车将进化为空间机器人”时,这家车企的技术基因已发生根本转变——它不再满足于制造交通工具,而是试图定义AI时代的移动空间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