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订单,也能孕育大平台。”面对媒体,云汉芯城董事长曾烨这样形容公司的成长轨迹。从深圳华强北一间普通的元器件分销门店,到如今服务超过15万家企业客户的产业互联网标杆,云汉芯城用二十余年时间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数字化道路。这条道路的起点,是对电子制造行业痛点的深刻洞察。
2002年,曾烨在深圳创立云汉电子,主营电子元器件的传统分销业务。随着经营深入,他发现行业存在显著的结构性矛盾:上游厂商习惯大批量生产,而下游超过99%的电子产品制造商却面临小批量、高频次的采购需求。这种矛盾在传统分销体系中被进一步放大——原厂与需求方之间隔着层层分销商,信息传递效率低下,小订单往往得不到及时响应。
“中小电子企业的创新活力被采购环节束缚了。”曾烨回忆道。2010年前后,中国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消费电商平台的成熟让他看到转机。2011年,云汉电子做出关键决策:将业务全面迁移至线上,推出自营B2B商城。这一转型比多数同行早了数年,也让云汉芯城成为国内最早专注元器件长尾市场的线上平台。
转型之路充满挑战。网站开发、数据积累、客户信任建立……每一项都需要巨大投入。“当时很多人不理解,觉得我们是在做‘笨功夫’。”曾烨坦言,“但现在看,这些基础工作成了最核心的竞争力。”经过十余年发展,云汉芯城的业务已从单一采购平台,扩展为涵盖技术方案设计、PCBA生产制造、工程师支持的全流程数字化供应链服务。
数据是云汉芯城的核心资产。公司通过整合平台积累的海量交易数据,构建了包含数亿条信息的标准化数据库。这个数据库不仅支撑着每日数百万次的搜索需求(匹配率达90%),更在国产替代浪潮中发挥关键作用。目前,平台已积累78万条国产替代关系数据,当用户搜索进口元器件时,系统会自动推荐符合参数的国产方案。这一功能已帮助超过4000家企业实现元器件国产化,累计服务4.82万家客户采购国产器件。
质量把控是云汉芯城的另一条生命线。“在航空航天、汽车电子这些领域,一个假货就可能造成严重后果。”曾烨强调。为此,公司投入重金建设品质检测体系,旗下深圳汉云检测中心获得CNAS认证,具备对各类元器件的检测能力。这些投入虽然增加成本,但为公司赢得了客户信任——目前存量客户贡献营收占比超过85%,显示出极高的客户黏性。
在技术创新方面,云汉芯城同样走在前列。早在ChatGPT发布前,公司就与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团队展开合作,开发自然语言解析技术,实现物料清单表的智能解析。这项技术大幅提升了选型效率,解决了电子行业长期存在的试错成本高问题。截至2024年末,平台注册用户突破69.65万,服务企业客户超过15.89万家,业务覆盖工业物联、汽车电子、医疗设备等多个领域。
如今,云汉芯城的数字化供应网络已覆盖全球,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沿线客户占比超过50%。公司还在新加坡设立全球运营中心,计划将国内验证成功的互联网模式推广至海外市场。“我们的目标是成为电子制造产业的基础设施服务商。”曾烨表示,“通过持续挖掘数据价值,推动电子产品研发、供应、生产的全链条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