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浪潮席卷而来,改变了城市的面貌,也重塑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从北京海淀四季青到杭州未来科技城,一位资深媒体人亲身感受到互联网时代下城市生活的变迁。他发现,在新兴城区,曾经熟悉的社区底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秩序井然却少了烟火气的建筑群。人们足不出户就能满足日常所需,但这种便利背后,是否也带走了城市应有的温度?
在观察中,这位媒体人注意到城市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存状态:老城区虽然道路狭窄、商铺林立,却充满了生活气息;而新城区则以整齐划一的规划为主,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稀疏。互联网的发展似乎在推动一种极端——要么将所有生活搬到线上,要么维持传统的线下模式。这种二元对立引发了思考:互联网究竟应该成为剥夺生活温度的工具,还是赋能人间烟火的桥梁?
过去十年,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扩张改变了社会运行方式,中国社会呈现出独特的赛博朋克特征。然而,当互联网公司过度追求用户时长和商业利益时,一些负面效应逐渐显现:年轻人沉迷短视频,外卖取代了外出就餐,人与人之间的真实联系被削弱。如何让科技回归服务生活的本质,成为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探索解决方案的过程中,高德地图推出的"扫街榜"带来了新的启示。这个产品与作者长期使用的大众点评形成对比,展现了互联网赋能实体经济的可能性。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满足三个关键条件:建立可信的评价体系、降低准入门槛、制定可持续的分润机制。
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在数据造假盛行的时代尤为突出。某高德扫街榜通过引入支付宝芝麻信用体系,大幅提高了造假成本,保护了认真经营的商家利益。一位安徽宏村的馄饨店老板的故事颇具代表性:这位六十多岁的经营者不依赖线上评价,却凭借口碑吸引了回头客。这种现象反映出,当评价体系失衡时,真正用心做产品的商家可能被边缘化。
准入门槛的问题同样关键。传统美食推荐往往聚焦高端餐厅,却忽视了遍布街巷的平民美食。高德扫街榜全国TOP100榜单显示,人均消费不过百元的餐厅占据主流,广西北海的"越乡小厨"等平民餐厅得以崭露头角。这种改变有助于发现隐藏在胡同深处的糖水铺、小镇里的农家餐馆,让"小而美"的餐饮获得更多关注。
可持续的分润机制则关系到商家的生存空间。多数小餐饮店采用夫妻店模式,利润微薄。线上平台的介入虽然扩大了客源,但也带来了新的分成压力。高德扫街榜承诺永不商业化,借鉴了360杀毒软件"免费"模式的成功经验,既保障了评价公正性,也减轻了商家负担。这种做法得到了餐饮行业的积极响应,为打破现有格局提供了可能。
阿里系在打通线上线下方面的持续探索,此次显现出新的突破迹象。餐饮行业积压已久的变革需求,与阿里业务重回增长轨道形成的势能相结合,为扫街榜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不过,产品要在趣味性上进一步提升,才能在与小红书等平台的竞争中占据优势。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杭州在高德榜单上有4家餐厅入选全国TOP100,数量甚至超过了传统美食之都广州,这反映出数据评价可能带来的新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