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业世界中,企业家的思想高度往往决定了企业的未来走向。没有深刻的思想认知,就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而概念恰恰是理性思维的核心要素,它源于对事物本质特征的抽象概括。
以华为为例,其持续成功的关键在于拥有世界领先的理念。任正非作为华为的掌舵人,其思想深度非同寻常。华为的企业愿景是“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这一追求不仅为企业指明了方向,也使其能够承载更多的人才和业务。例如,华为进军汽车领域,正是基于其愿景的战略选择。
一个企业若不清楚“我是谁”,就容易迷失方向。华为在创业初期,任正非通过《华为基本法》凝聚了公司上下的共识,明确了在电子信息领域实现顾客梦想的追求。在那个年代,多数企业老板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任正非却认识到提升核心竞争力才是根本。因此,华为坚持研发投入,追求成长最大化,不看重当下的盈利,而是强调市场的地位和格局。
“利润最大化”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而“以客户为中心”则强调为客户创造价值。从华为早期的“丰富人们的沟通和生活”到后来的“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其愿景的升级都体现了利他的理念。
概念的形成需要从直观到抽象、从具体到概念的升华。以“知识资本化”为例,这一概念是思想艰苦奋斗的成果。任正非创办华为时白手起家,他本可以像其他老板一样以个人发财为目标,但他没有。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这体现了他的思想高度。
华为作为科技企业,要在通信领域取得成功,必须依赖规模化的人才。任正非判断人才是根本,华为需要通过释放人才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成功。于是,华为提出了“知本化”的概念,即通过转化为资本的形式,使劳动、知识以及企业家的管理和风险的累积贡献得到体现和报偿。利用股权的安排,形成公司的中坚力量,保持对公司的有效控制,使公司可持续成长。
不同的认识带来不同的利益分配机制,而利益分配机制的内涵在于对价值创造的评价和激励。华为的持续成功,正是基于这种物质文明基础。
知行合一是最难的。上述理念容易理解,许多老板也能认同,但实践起来却困难重重。这是因为,人在实践过程中,最初只能看到事物的现象和片面,以及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这是认识的感性阶段。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在实践中反复体验后,会在脑子里产生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形成概念。概念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这是认识的第二个阶段。
唯有在创业过程中真正提炼出概念,得到真理,才能从更高的层面俯视全局,趋利避害。这也是思想有了概念认识后的境界。
有了对客观世界规律性的认识和把握,才能通过改造自己去改造世界。任正非在华为的激励机制中,核心是兼顾短期和长期的平衡。他强调:“华为的实力是潜能的释放,关键是人力资源激励,把长期激励和短期激励都能分配好。”这种认识使华为能够团结众人。
没有激励就没有动力,但激励要分短期和长期。没有短期激励,谁愿意努力干活?没有长期激励,公司也难以保持稳定,因为大家看不到前途。
还比如为客户服务这点,任正非认为:“为什么要为客户服务,只有客户给我们钱,因此对客户要最好。因此,产品的技术导向是充分满足客户需求。”华为公司的共同价值就一句话:“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创造价值”,管理原则也是基于此而设立的。
思想权是企业最大的管理权。任正非做企业能够出类拔萃,归根结底在于他的思想境界更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