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幕计划影视投资与发行论坛上,新生代制片人马双以电影《日掛中天》出品人兼总制片人的身份,分享了她在影视行业变革期的实践与思考。面对市场波动与创作挑战,她提出“活下来比活得好更重要”的生存哲学,并从投资逻辑、内容创作到产业生态,系统阐述了新生代影视公司的破局之道。
马双以中国电影市场十五年周期为背景,指出行业已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竞争”阶段。她坦言,当前投资人更注重项目的“抗风险能力”与“性价比”,“十个项目里只有一个能赚钱,内容必须足够扎实才能脱颖而出”。这种理性认知促使她执掌的薄荷糖影业采取“类型片+作者电影”双轨策略:一方面推进《目标》(聚焦女性独居安全)、《人生逃脱术》(犯罪题材)等商业类型片;另一方面为艺术电影设计“结构化开发”与“多元化回收”模式,通过衍生品开发、流媒体合作等方式降低风险。
在内容创作层面,马双强调“精准洞察”的核心价值。她认为,剧本的成功50%取决于选题,“好的选题需要捕捉时代情绪、人性矛盾与情感共鸣”。她以《日掛中天》为例,指出项目从剧本到成片的关键在于“能否用视听语言精准传递核心表达”。这种对艺术本质的坚持,让她在威尼斯电影节获奖后感慨:“当主题曲在广场响起时,所有资金压力都化作了成就感。”
作为《日掛中天》的推动者,马双分享了艺术电影的生存困境与突破路径。该项目立项时因“艺术片属性”遭遇投资冷遇,但她被剧本中“为爱坚守”的情感力量打动,最终以自有资金完成制作。影片在威尼斯电影节获得国际认可后,她总结道:“热爱是穿越行业低谷的灯塔,只有真正相信故事的价值,才能坚持到被看见的那一刻。”
对于青年创作者,马双提出“制片人三要素”:清晰的表达能力、坚定的执行力与持续的学习意识。她透露,薄荷糖影业近年加大了对新导演的扶持力度,通过青幕计划等平台连接产业资源与创作人才。“产业经验与青年创意的碰撞,能让好故事找到市场路径。”她以自身从《误杀》系列到《日掛中天》的转型经历为例,鼓励年轻创作者:“电影是长期主义的事业,敬畏创作、保持热情,终会收获确定的褒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