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黄金市场呈现出“现货跌、终端涨”的独特景象。国际金价出现价格跳水,而以老铺黄金、周大福为代表的头部金饰品牌却接连涨价,这一现象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与讨论。
老铺黄金按照此前预告正式提价,不少产品涨幅在20%左右,这已是其今年年内的第三次涨价。此前,周大福也宣布在10月底提高定价黄金产品的零售价格,多数产品提价幅度预计在12% - 18%。在黄金饰品价格主要由“原料价+加工费+品牌溢价”构成的当下,头部品牌在国际金价下降区间内选择涨价,背后有着复杂的因素。
广东南方黄金市场研究院市场研究中心主任宋蒋圳指出,实物首饰市场的供求并非决定黄金价格的关键因素,金价波动对零售端的影响更为显著。近期现货金价下跌,头部品牌产品涨价主要是为了提升加工费占比,保持稳定毛利。一方面,金价上涨使金店资金成本增加;另一方面,金价下跌时波动加剧,而终端零售销售周期普遍在1 - 2个月,终端提价可应对价格波动导致的毛利下降。品牌定位的策略调整也是头部品牌涨价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认为,老铺黄金和周大福等头部品牌在现货金价下跌背景下逆势涨价,本质上是利用品牌势能强化“黄金=保值”心智的定价策略。这种做法短期内可提升单店营收与利润,但长期可能固化消费者“黄金只涨不跌”的非理性预期,在金融属性与消费属性叠加的市场环境中,易引发需求前置。一旦金价持续回调或通胀预期降温,前期透支的婚庆、囤积型需求难以持续释放,将导致终端动销放缓,库存压力向品牌方传导,形成“价格刚性”与“销量弹性”之间的矛盾。
在国际金价下跌但头部金饰连连涨价的大背景下,购买实物金饰和投资黄金ETF的群体感受到了明显“温差”。部分购买实物金饰的消费者期待所持产品保值增值,而金价长时间上涨后的下跌,已连带影响到积存金、黄金ETF等市场。宋蒋圳分析,黄金ETF等工具门槛低、流动性强,吸引新手参与,但不少人近期亏损反映出三个问题:风险认知不足,误将黄金视为“稳赚不赔”资产;杠杆与追涨行为,部分投资者通过衍生品或高频交易放大风险;缺乏长期配置思维,黄金的核心价值在于对冲通胀和地缘风险,而非短期套利。市场需加强投资者教育,避免将黄金工具异化为投机标的。
据中国黄金协会数据,上半年黄金首饰消费量同比下降26%,但黄金产品头部品牌的零售值却逆势增长,如周大福第二季度集团零售值增长4.1%,其中定价黄金产品类别的零售值增速同比增长43.7%。如今“现货跌、终端涨”的背离趋势,是否会影响消费者购买实体金饰的意愿?宋蒋圳认为,随着黄金产品价格持续上涨,消费群体逐渐高端化,高端消费者更关注品牌带来的优越感、产品设计的独到性和工艺水平的精美程度,价格敏感度相对较低。
在老铺黄金等品牌金饰产品热度上升的同时,社交平台上消费者对“一口价”金饰产品的讨论日益增多。争议焦点在于“一口价”金饰价格不断上涨与黄金回收市场多按克重计价模式的割裂,在国际金价下跌后这一争议更为突出。江瀚表示,当前部分品牌一口价产品占比上升,反映出行业正加速“去克重化”转型。这一趋势并非源于高金价下的成本压力,而是品牌提升毛利率、弱化价格敏感度的战略选择。工艺附加值与品牌溢价通过一口价模式被锁定,规避了克重计价下消费者对金价波动的直观比较。即便现货金价进入下行通道,预计头部品牌仍将维持高溢价产品占比,因其已构建起以文化价值、设计IP为核心的定价逻辑,客流吸引力更多依赖场景化体验而非价格竞争。
不少品牌为消费者设置了“以旧换新”机制,部分旧款可按特定规则换新款,但对消费者而言并不划算。有些品牌“以旧换新”规定中,“一口价”金饰的回收价格认定仍以克核算,甚至要按基础金价的百分比进行折价。若想换同克重新款,消费者仍需补交一定费用。江瀚建议,黄金回收按克重计价机制与购买时的品牌溢价形成显著价值割裂,加剧消费者对“买贵卖贱”的顾虑。品牌在持续涨价的同时,亟需建立与之匹配的闭环回收体系,如推出“原品牌折旧回购”“工艺费抵扣”等机制,可部分对冲溢价损耗,增强消费者信任,否则长期的价值不对称将削弱品牌公信力,抑制高净值客群的复购意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