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天文学界正密切关注一个名为3I/Atlas的特殊天体。作为人类发现的第三个穿越太阳系的星际访客,该天体于2025年7月1日被小行星预警系统首次捕捉,次日便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确认为星际彗星,并获得3I/Atlas与C/2025 N1双重编号。
根据NASA的观测数据,这颗彗星的轨道呈现双曲线特征,这种非闭合轨迹表明其起源于太阳系之外。目前3I/Atlas与地球的最近距离约为2.7亿公里,不会对地球安全构成威胁。10月30日前后,该天体将抵达近日点,届时与太阳的距离将缩短至2.1亿公里,位于火星轨道内侧。
由于当前轨道位置过于靠近太阳,地面观测设备暂时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监测。NASA透露,哈勃望远镜在7月21日曾成功捕捉到3I/Atlas的影像,当时其距离地球约4.46亿公里。根据图像分析,科学家推测该天体直径上限为5.6公里,最小可能仅440米。
随着观测深入,这颗星际天体展现出诸多异常特征。哈佛大学物理学家勒布指出,3I/Atlas在接近太阳后出现轨迹逆转现象,这种违背常规天体物理学的运动模式,暗示其可能受到未知智能力量的操控。他特别强调,若后续观测发现其实际位置与重力计算结果严重不符,则极有可能证明这是个人造天体。
勒布团队的研究显示,3I/Atlas存在30%-40%的概率属于人工产物。该假设认为,这个伪装成彗星的天体可能配备有某种推进装置。不过主流天文学界对此持保留态度,多数专家认为其典型的彗尾、彗发结构以及环绕的气尘云,都符合自然彗星的特征。
争议并未就此停止。智利天体物理学家团队在8月发表的研究中指出,3I/Atlas存在异常的物质释放现象:每秒脱落约5克镍元素,同时以每秒20克的速率排出氰化物。另一项独立扫描更发现其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气体,这种成分组合与已知彗星存在显著差异。
这些异常特征引发科学界两种主要推测:要么这是首个被证实的人造星际探测器,要么它形成于与太阳系环境截然不同的恒星系统。国际小行星预警网络(IAWN)官员承认,该天体确实存在多个反常现象,包括观测到指向太阳的"反尾"粒子流。
未来数月将迎来多个关键观测窗口。10月25日至11月6日期间,3I/Atlas将先后掠过NASA的欧罗巴快船和欧空局的赫拉探测器,研究人员计划利用这次近距离接触分析其彗尾成分。10月30日过后,随着天体离开近日点区域,全球望远镜网络将重启追踪观测。IAWN更宣布,将于11月27日至明年1月27日开展专项观测演习,动用全球望远镜阵列收集更多数据。
作为太阳系第三位星际访客,3I/Atlas的体量远超前两位。计算显示其质量达3300亿吨,是2017年发现的奥陌陌的千万倍,2019年现身的鲍里索夫彗星的万倍之多。这些数据差异,让科学家不得不重新审视星际天体的形成与演化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