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内,一位佩戴眼镜、面带温和笑意的航天员首次公开亮相。他就是我国第二位执行太空科研任务的载荷专家——神舟二十一号乘组航天员张洪章。这位来自山东邹平的科研工作者,用三十九年的坚持诠释了"知识报国"的深刻内涵。
1986年寒冬,邹平市临池镇望京村一个普通农家迎来新生儿。时值国家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父亲将"文章"的"章"字嵌入儿子姓名,寄寓着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期望。这个承载着时代印记的名字,成为张洪章人生轨迹的重要注脚。
小学课堂上的数学竞赛,初中始终名列前茅的成绩单,高中文科超越理科却坚持学理的抉择,处处彰显着这个农家子弟的执着。他将零用钱悉数换成书籍,在《时间简史》中追问生命本质,在《物种起源》里探寻进化奥秘。"为什么人会衰老?能否延长生命?"这些少年时代的困惑,最终指向生命科学的研究方向。
2004年,当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的录取通知书送达时,张洪章与心仪的生命科学擦肩而过。但图书馆的灯光见证了他的坚持:四年间,从有机化学到分子生物学,从化工原理到生物制药,他构建起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化工是化学知识的工业化应用,石油化工保障能源安全,生物化工能研制救命药物。"这种认知转变,让他在化工领域找到了新的研究热情。
硕博连读期间,实验室的灯光常亮至凌晨。当实验数据符合预期时,他才能安心入睡;若出现偏差,便彻夜推演。这种近乎苛刻的科研态度,使他在32岁时就成为中科院某研究所的研究员。正当事业蒸蒸日上之际,2018年的一则通知改变了人生轨迹——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选拔范围首次扩大至科研人员。
"祖国需要有人去太空做实验,我是科研人员,我想去试试!"面对载人航天工程的召唤,张洪章毫不犹豫地递交申请。2020年9月,他作为四名载荷专家之一入选航天员队伍。走进航天员公寓时,"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标语让他深刻意识到:这不仅是个人梦想的实现,更是承载国家使命的征程。
训练场上的张洪章展现出科研工作者的特质。面对体能短板,他每天加练跑步直至被跑步机甩下;太极拳的修炼经验,竟成为应对离心机训练的秘诀——通过调整呼吸节奏减轻胸腹压力。在模拟失重水槽中,他摸索出"顺势而为"的技巧,像鱼儿般在厚重训练服中灵活游动。"现在更注重按规程操作,把每个动作做到极致。"这种从"追求创新"到"确保精准"的思维转变,正是航天员必备的职业素养。
作为空间站科研实验的直接执行者,张洪章深知每个实验项目都凝聚着地面团队的心血。在地面训练时,他不仅掌握操作流程,更深入理解实验原理。"能在太空完成这些实验,既是幸运,更是责任。"此次任务中,他将操作多个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其中不乏具有突破性意义的实验装置。
在出征前的媒体见面会上,张洪章的话语掷地有声:"我们将以最高标准完成科研任务,助力国家科技实现新跨越。"这位从齐鲁大地走出的科研工作者,正带着三十九年的知识积淀,在浩瀚太空书写属于中国航天员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