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近年来持续突破,正以颠覆性力量重塑全球经济格局。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引擎,AI不仅推动着产业升级,更深刻影响着社会结构、国际关系乃至人类文明演进方向。图灵奖得主约瑟夫·希发基思曾指出,中国在AI领域具备独特优势,但技术双刃剑特性要求人类必须审慎把握发展方向。针对当前AI发展态势、中国路径选择及风险应对等关键问题,记者与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梁正展开深度探讨。
当前AI发展已从“技术狂热”转向“价值深耕”阶段。梁正分析称,过去三年行业对大模型的认知发生根本转变——从追逐新奇功能转向关注可靠性提升。以GPT-5为例,其核心突破不在于新增功能,而在于将错误率降低30%、安全性提高40%。这种转变类似于航空业从“能飞上天”到“全球安全通航”的跨越,需要解决的是工程化、标准化等系统性问题。对于“AI超越人类”的争议,他引用哈佛大学最新研究指出,当前AI仅能替代标准化程度高的初级岗位,在复杂决策、创意生成等领域仍需人工干预,医疗、金融等关键领域的应用仍存在显著风险。
中国AI发展呈现“应用驱动创新”的鲜明特征。梁正承认我国在工业软件等基础领域存在短板,但强调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和超大规模市场。以深圳车企为例,优必选机器人已实现产线全流程自动化,华强北将智能眼镜价格压至千元级,这些案例凸显“大规模应用降成本”的中国优势。他特别指出,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占全球40%以上,这种“硬件+AI”的融合模式正在创造新的工业化范式。对于“工业自动化不足”的质疑,他认为这恰是中国市场驱动型创新的体现——相比美国的概念验证模式,中国更注重技术快速落地。
AI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呈现多维特征。在产业层面,梁正认为“AI+制造业”将推动中国工业产能占比突破60%,光伏、新能源汽车等优势领域可能形成全球主导地位。社会层面,初级岗位替代已引发就业结构调整,深圳某企业财务部门从20人缩减至2人的案例具有典型性。更值得关注的是精神文化层面,部分青少年过度依赖AI社交导致现实沟通能力退化。国际层面,AI技术可能重构全球分工体系,中美在算法标准、数据治理等领域的博弈将加剧。他特别提醒,当强AI真正出现时,人类需要建立全新的共处机制,这已成为跨文明挑战。
中国AI治理体系强调“发展安全并重”原则。梁正解读称,“AI向善”不是限制技术进步,而是确保发展成果惠及全体民众。在国际合作方面,中国推动的“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已获得30余国响应,在生化武器防控、数据跨境流动等关键领域形成共识。国内监管层面,算法备案、安全评测等制度已构建起技术风险防控网,特别是生成式AI内容标识管理办法的出台,为行业划定了清晰的红线。他强调,AI伦理教育应纳入工程师培养体系,企业必须将“技术向善”纳入核心价值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