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天府国际会议中心,一场聚焦青铜时代考古遗址保护管理的学术盛会正在展开。作为2025中华文化天府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场平行论坛于当日上午同步开启,其中"对话:青铜时代考古遗址的保护管理"分论坛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参与。与会者围绕考古遗址的价值阐释、保护利用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对话,为文化遗产的当代传承提供新思路。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教授杜晓帆在主题演讲中,以三星堆-金沙遗址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了文化遗产阐释面临的现实挑战。他指出,东亚地区普遍存在的土遗址展示性较弱问题,加之早期文明阐释的国际性难题,使得考古遗址的价值转化面临双重困境。更值得关注的是,当前遗产保护存在"重博物馆轻遗址"的倾向,文物与遗址本体、周边环境的联动展示机制尚未完善,学术价值向遗产机制的转化路径仍不清晰。
针对这些痛点,杜晓帆提出构建系统性阐释体系的解决方案。他强调,考古发掘阶段就应前置保护展示规划,实现发掘、研究、保护、传播的"四维联动"。在具体实践中,可通过数字化技术重构文物与遗址的空间关系,打破传统博物馆的静态展示模式。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祭祀场景,或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分析遗址形成过程,这些创新手段将显著提升公众的认知体验。
在接受现场采访时,杜晓帆进一步阐释了学术价值转化的实施路径。他建议建立跨学科协作机制,整合考古学、博物馆学、数字技术等领域专家资源,共同制定遗产阐释方案。对于三星堆-金沙遗址这类世界级文化遗产,更要注重国际表达方式的创新,通过构建多元叙事体系,让古老文明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这种转化不仅关乎文化传承,更对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
分论坛的讨论显示,随着新技术手段的持续突破,考古遗址保护正从物质层面延伸至价值阐释层面。与会专家普遍认为,通过构建"学术研究-保护实践-公众传播"的完整链条,能够真正实现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这种转变不仅需要技术赋能,更呼唤保护理念的革新,唯有如此,才能让沉睡的考古遗址真正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