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围绕小米汽车“2200MPa小米超强钢”宣传中“项目名称”小字标注引发的争议,小米官方正式作出回应。针对部分网友质疑其“用大字宣传性能、小字规避责任”的做法,小米表示,这种标注方式是行业惯例,旨在补充技术背景与专利归属信息,而非回避责任。
据小米公布的技术细节,这款钢材由小米投资研发,联合东北大学与育材堂共同开发。研发团队通过AI模型从2443万种配方中筛选出最优方案,最终实现的抗拉强度较1500MPa钢材提升40%,屈服强度提升24%。在小米YU7车型上,该材料应用于前后门防撞梁,使前门承载能力提升52.4%,后门提升37.6%;A/B柱内嵌的热气胀管构成的“内嵌式防滚架”,更让结构承载力分别提升35%和70.5%,显著增强了侧碰与翻滚事故中的保护性能。
针对争议焦点,小米在9月30日发布的“答网友问”中强调,项目名称标注是为了体现研发过程的公开性。该技术已获得专利,研发细节由三方共同确认,标注项目名称恰恰反映了小米对数据真实性的重视。小米方面明确表示,将“项目名称”误解为“名称炒作”是对技术背景的曲解。
事件引发行业关注后,罗永浩在微博发声指出,类似“大字宣传、小字补充”的做法在行业内并不罕见。他提到,部分企业常以“最强”“唯一”等词汇吸引眼球,却在角落标注“目标成为”等限定语,这种行为虽符合法律规范,但存在道德争议。他呼吁通过此次事件推动行业改进,减少误导性宣传。
市场表现方面,10月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小米汽车9月交付量首次突破4万辆,创下单月新高。这一成绩反映出消费者对小米新车型技术实力的认可,也为其材料创新争议提供了市场层面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