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假期期间,跨境旅游成为不少中外游客的选择。过去,语言障碍常让旅行体验大打折扣,但随着中国语言智能技术的突破,人工智能翻译机等设备正逐步打破这一壁垒,让跨语言交流变得轻松自如。近日,记者跟随两位外国游客,亲身体验了中国智能翻译机的便捷。
来自瑞典的安卫娜和阿尔及利亚的诺恩在北京前门大栅栏开启了一天的游览。在一家文创店内,安卫娜用翻译机向店员询问适合送妹妹的礼物。“这个玩偶代表‘状元’,就是考试第一名的意思。”店员解释道。翻译机迅速将中文转化为瑞典语,安卫娜很快选到了心仪的礼物。
走出商店,诺恩在小摊前尝试用阿拉伯语与摊主交流。“这是什么传统游戏?”他问道。摊主热情介绍:“这是口技,中国的民间手工艺,吹一吹就能发出声音。”翻译机不仅准确传递了对话内容,还支持诺恩使用埃及方言等变体进行交流,让他直呼“太方便了”。
一天行程结束后,两人对翻译机的表现赞不绝口。安卫娜表示:“翻译速度极快,几乎是实时完成,而且表达清晰易懂。”诺恩则补充道:“它甚至能识别多种方言,这在国际交流中非常实用。”
近年来,中国制造的翻译机凭借高精度和多功能性,成为外国游客的“旅行神器”。无论是旅游问路还是商务谈判,用户都能通过设备与不同语言背景的人顺畅沟通。这一成果的背后,是中国自主研发的语言智能技术。
科大讯飞品牌经理刘卓透露,翻译技术的优化需兼顾不同场景需求:“中英互译时,我们追求‘信达雅’,让表达更优美;而外语间互译则更注重准确性,避免直译的生硬。”这种差异化设计,使设备能适应更复杂的交流场景。
语言智能的应用远不止于翻译。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一套数字虚拟教师系统展示了前沿科技的潜力。该系统不仅能严谨思考,还支持多语言交互,并能结合当地文化背景回答用户问题。实验室主任李佐文表示:“随着技术成熟,跨文化交流将通过人工智能更高效地实现。”
目前,中国的语言智能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文旅、商务、医疗等领域,并逐步走向国际市场。波兰波兹南科技园副主任阿达姆斯卡称:“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进步令人惊叹,我们期待通过合作引入相关技术。”沙特阿拉伯塔布克大学创新与创业中心主任阿尔巴拉维也表示:“中国的技术已非常成熟,我们希望通过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肯尼亚信息通信和数字经济部副部长塔努伊则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将提升全球服务品质,让优质资源更易获取。随着中国技术的持续创新,跨语言交流的未来正变得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