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航天局与原子能机构近日联合发布了一项关于月球的全新发现:通过分析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采集的月壤样本,科学家证实月球背面月幔温度比正面低约100摄氏度。这一发现为理解月球内部结构演化提供了关键证据,填补了月球“二分性”研究中关于温度差异的空白。
研究团队通过多维度方法验证了这一结论。首先,他们对嫦娥六号带回的玄武岩样本中的单斜辉石、斜长石等矿物进行详细分析,采用三种不同的温压实验条件,并结合岩石学模型模拟结晶过程。结果显示,这些样本的结晶温度约为1100摄氏度,比嫦娥五号从月球正面采集的同类样本低100摄氏度。进一步,科学家通过玄武岩成分反推原始岩浆的化学组成,计算出背面月幔的潜能温度约为1400摄氏度,而正面月幔为1500摄氏度左右。为确保结果的可靠性,研究还引入了月球遥感数据,在更大范围内验证了温度差异,发现背面月幔潜能温度比正面低约70摄氏度,与实验室分析结果高度吻合。
月球的“二分性”特征早已被观测到——正面分布着广阔的月海,地形相对平坦;背面则布满撞击坑和高地,地质构造复杂。然而,此前对月球内部结构的认知主要基于表面特征,月幔层的温度差异一直缺乏直接证据。此次发现表明,月球正背面不仅在表面形态和元素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其内部热状态也存在明显不同。
科学家指出,月幔温度差异可能反映了月球早期岩浆活动的不同模式。背面月幔的低温状态或许与其形成过程中岩浆分异程度较低有关,也可能与月球内部物质分布不均有关。这些线索不仅有助于重构月球的热演化历史,还能为理解地球等类地行星的形成机制提供参考。例如,月球作为地球的天然卫星,其内部结构变化可能反映了太阳系早期行星系统的动力学过程。
从嫦娥五号在月球正面采集样本,到嫦娥六号首次实现背面取样,中国探月工程正逐步揭开月球的“全身密码”。每一次对月球的新认知,都在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征程积累经验。正如研究团队所言,月球背面的低温之谜或许只是冰山一角,未来更多样本的返回与分析,将推动我们对这颗古老天体的理解迈向更深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