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嫦娥六号揭月背之谜,阿耳忒弥斯接力探寻,共溯地球与月球的古老渊源

   时间:2025-10-08 13:50:48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当质谱仪屏幕上跳出那组反常数据时,整个实验室陷入了短暂的寂静——28亿年前的月球磁场强度竟比35亿年前高出12%。这个数字如同重磅炸弹,彻底颠覆了"月球磁场随内核冷却持续衰减"的既有认知。就像天文学家发现本该熄灭的恒星在百万年前仍有耀斑爆发,这个发现让科学家们意识到,我们对月球演化的理解可能存在根本性偏差。

月球的"双面性格"始终是未解之谜。正面平坦如镜,适合建造跑道;背面却布满崎岖高地,仿佛被巨斧劈成两半。阿波罗计划带回的正面样品已经讲述了半个世纪的故事,但背面的真相始终笼罩在阴影之中。NASA将月球称为"太阳系的基石",这块基石上却刻满了人类尚未破译的密码。

关于月背水含量的争议持续了十年之久。2015年,某研究团队通过遥感数据断言月背月幔水含量与正面相当;三年后,另一组科学家用相同方法却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背面水含量可能只有正面的五分之一。更令人困惑的是,2021年欧洲航天局雷达在南极发现层状冰迹象,而中国FAST望远镜的观测却只在永久阴影区发现斑块状碎冰,最高含量不过6%。

传统遥感探测的局限性在此暴露无遗。不同仪器的测量结果如同隔着毛玻璃观察,始终难以达成共识。去年调试双站雷达系统时,0.01毫米的密封阀渗漏差点毁掉整个实验——这个微小缝隙导致雷达信号误差超过30%。研究团队连续三天试验五种密封材料,直到第12次尝试才成功解决问题,那时每个人的眼睛都布满了血丝。

由三亚雷达和FAST组成的"解密组合"终于派上用场。科学家们设计出独特方法:让雷达波从不同角度照射月表,如同用不同光线观察同一枚指纹。干燥月壤的雷达圆极化比通常在0.4-0.5之间,若存在层状冰则会骤升至1以上。但实际数据中并未出现这种突变,仅在零下163℃的极寒区域发现零星高值点。

就在研究即将无功而返时,第72小时的数据分析带来了意外发现:南极-艾特肯盆地的雷达回波中,隐藏着42.5亿年前的撞击痕迹。这个直径2500公里的巨型撞击坑,其能量相当于万亿颗原子弹同时爆炸,但撞击深度一直是个谜。嫦娥六号带回的玄武岩样品揭示了惊人真相:月背玄武岩来自极度贫瘠的源区,要么原始月幔本就如此,要么那次撞击抽走了所有熔融物质。

第一阶段实验证实月背存在两期火山活动,但新疑问随之而来:28亿年前的火山喷发时,月球内核按理应已冷却凝固,如何能产生更强磁场?通过超低温实验室的反复测试,同位素数据给出了线索——内核可能经历过"热脉冲",如同心脏骤停后的突然跳动。这个发现彻底改写了月球演化史的剧本。

阿耳忒弥斯计划即将在月球南极着陆,这里聚集着最多未解之谜。他们要寻找水冰、建立基地,但人类连水冰是以碎块还是薄层形式存在都尚未明确。有科学家比喻,这就像要在未知地基上盖房子。但正是这种未知,让探索变得如此迷人。嫦娥六号已经打开了一扇门,阿耳忒弥斯或许能推开另一扇窗。

下一步,科学家们计划用更灵敏的磁强计监测月表磁场波动,捕捉月球内核的"心跳"。若能记录到磁场再次波动的瞬间,或许就能解开45亿年前那颗火星大小天体撞击地球时,如何为生命播下种子的谜题。毕竟月球不是孤立的天体,它的身体里流淌着地球的血液。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