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中国科学家突破固态电池“界面”瓶颈,多路径探索或加速量产进程

   时间:2025-10-08 23:43:33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固态电池商业化进程长期受阻,核心矛盾始终聚焦于固-固界面接触难题。这一技术瓶颈导致离子传输效率低下,被业内视为制约固态电池实用化的"阿喀琉斯之踵"。传统液态电池中,锂离子如同在高速公路上疾驰的车辆,而固态电池的离子传输却如同在石板路上跳跃,接触面的坑洼与阻力严重制约着性能提升。

近日,中国科学院在固态电池领域取得双重突破,为攻克界面难题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率先推出聚合物柔性电池方案,通过设计新型分子结构实现界面一体化,从材料本征特性上消除固-固接触不良问题。与此同时,物理研究所联合华中科技大学、宁波材料所的研究团队,在《自然》期刊发表了更具颠覆性的研究成果——全固态金属锂电池技术。

该技术核心在于阴离子调控机制。研究团队在硫化物电解质中引入碘离子,利用电场驱动作用使碘离子在电极界面形成动态富集层。这种"富碘界面"如同具有自我修复能力的智能材料,能够自动填充微观缝隙,使电极与电解质保持紧密接触。实验数据显示,采用该技术的原型电池在数百次充放电循环后仍保持优异性能,能量密度有望突破500Wh/kg大关。

研究团队开发的拓扑强化负极(TFA)技术同样引人注目。通过构建亲锂骨架结构,将锂沉积/剥离过程转化为沿骨架的扩散输运,使负极体积变化率降至传统金属锂的40%,耐受压力范围扩展至0-50MPa。两项技术协同作用,首次实现了零外压条件下全固态金属锂软包电池的稳定循环,这在国际固态电池领域尚属首次。

这项突破性成果已获得新华社等权威媒体关注。研究团队形象地将碘离子调控技术比作"铁砂掌",其动态自适应特性能够在电池循环过程中持续维系界面紧密接触。相较于传统依赖外部加压的解决方案,新技术通过材料本征特性实现界面自修复,为全固态电池的实用化扫清了最大障碍。

值得关注的是,中科院在固态电池领域采取了"双轨并行"的研发策略。金属所聚焦聚合物电解质体系,追求电池柔韧性与能量密度的提升;物理所联合团队则攻坚全固态金属锂体系,着力实现极致安全与高性能的平衡。这种多路径探索模式显著提升了技术突破的概率,为固态电池从实验室走向量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