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创新学院、集成芯片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周鹏-刘春森团队,在半导体存储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研制出全球首颗二维-硅基混合架构闪存芯片。这一成果不仅刷新了存储技术的速度极限,更实现了从实验室创新到产业应用的跨越式发展。
存储速度是当前集成电路领域的关键瓶颈。以大模型运行需求为例,存储单元需每秒处理上亿次操作,而现有技术难以满足。传统闪存虽能长期保存数据,但速度较芯片工作需求落后10万倍以上;最快存储器虽达纳秒级,却存在断电数据丢失的缺陷。团队自2018年起聚焦闪存提速难题,通过底层物理机制创新,构建全新理论框架,成功研制出速度达400皮秒的二维闪存器件“破晓”,较传统技术提升100万倍,相关成果已于今年4月发表于《自然》期刊。
突破性器件的产业化道路充满挑战。半导体晶体管从1947年诞生到1971年首颗CPU问世,历经24年技术迭代。二维半导体材料厚度仅1-3个原子层,与百微米级硅基工艺存在物理兼容难题。研究团队独创“长缨”集成框架,采用分离制造、高密度互连技术,实现二维存储电路与硅基电路的精准对接,芯片良率达94.3%,成功打通技术落地路径。
这项创新具有显著产业价值。非易失性存储器市场规模达600亿美元,其中闪存占据主导地位。二维-硅基混合架构芯片通过融合超快存储与成熟工艺优势,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提供高速可靠解决方案。研究团队负责人透露,计划用3-5年将芯片容量提升至百万级,随后推进产业化进程。
该成果在国际学术界引发广泛关注。论文原定10月30日上线,因研究价值突出获《自然》编辑部提前发布邀请。团队通过“破晓”“长缨”等命名,彰显了推动中国半导体技术突破的决心。这项突破不仅为存储技术开辟新方向,更通过架构创新缩短了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周期,为全球存储技术发展提供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