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近日在安徽合肥完成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通信技术验证——在相距30公里的两个站点间,成功实现了通量一体传输技术与基于量子密钥分发(QKD)的加密通话应用。这一突破标志着量子通信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场景的重要跨越。
所谓“通量一体”,本质上是量子技术与传统光通信的深度融合。通过在现有光通信设备中嵌入QKD板卡,系统能够同时传输量子信号与经典信号,实现“共纤传输”与“网管复用”。这种创新模式不仅降低了量子网络的构建成本,更大幅缩短了部署周期,为量子通信的规模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此次验证中,中国移动攻克了两大核心难题:一是将密钥管理平台与通量一体设备无缝对接,确保量子密钥的实时生成与动态管理;二是通过业务服务平台实现主被叫跨局加密互通,解决了传统量子密话系统在跨区域通信中的密钥分发瓶颈。实验数据显示,该技术可有效抵御量子计算攻击,显著提升通信系统的安全性。
这一突破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它首次将通量一体能力与保密通信业务深度整合,推动中国移动量子通信技术迈向实用化阶段;另一方面,为正在建设的自主可控“抗量子”安全基础设施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目前,中国移动正加速推进量子城域网的规模化部署,并同步开展相关标准制定工作。
在量子计算领域,中国移动同样取得重要进展。其自主研发的“无极一号”离子阱量子计算装置已实现100量子比特的精准操控,关键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通过成立“量智融合”创新联合体,中国移动正推动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的交叉创新,探索更多应用场景。
针对用户端需求,中移互联网公司推出了全球首款量子三重加密技术,将“量子密钥+抗量子密码算法+国密算法”集成于量子超级SIM卡中。这一创新实现了从纯算法加密到“软硬件结合加密”的技术跃迁,为政务、金融、能源等关键领域提供了更可靠的安全保障。
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量子通信正从实验室走向千家万户。中国移动的此次突破,不仅让普通用户的通信安全得到量子级保护,更推动了量子安全服务的普惠化进程。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每一次通话都将由量子密钥默默守护,这种场景已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