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名为“小天才呢”的博主因发表争议性言论引发网络热议,其言论风格与两年前李佳琦的“眉笔事件”如出一辙,被网友戏称为“第二个李佳琦”。
事情的起因源于该博主连续发布三条探店西贝莜面村的视频,视频中对餐厅环境、菜品质量均给予高度评价,与其他博主“找茬式”测评形成鲜明对比。然而,在10月4日的一条视频中,他将镜头对准了西贝售价3.9元的手工戗面馒头(120克/个),并表示“很多人说贵,其实没必要,面包店随便一个甜面包都要五六块,嫌贵应该努力赚钱,而不是指责品牌定价”。
这一言论迅速点燃网友情绪。有网友扒出,该博主21秒的广告报价仅为120元,与头部主播相比微不足道。有评论指出:“自己还在接低价广告,却教别人怎么赚钱,未免太双标。”
舆论很快将此事件与2023年李佳琦的“眉笔事件”联系起来。当时,李佳琦在直播间推销花西子眉笔(79元/0.08克,约合每克556元)时,面对观众“价格越来越贵”的质疑,直接反驳:“哪里贵了?这么多年都是这个价!国货很难的!找找自己原因,工资涨没涨,有没有认真工作?”
这一言论引发轩然大波。网友计算发现,花西子眉笔单价远超同期金价,而李佳琦作为头部主播,却将矛头指向消费者收入不足。尽管他事后道歉并在直播间哽咽致歉,但仍导致粉丝流失超122万,“花西币”一度成为打工人自嘲的流行语,甚至拖累花西子陷入外资质疑,最终不得不报警澄清。
对比两起事件,网友发现其“套路”高度相似:首先,面对价格质疑时,均将矛头从商品本身转向消费者能力,形成“价格质疑→人身攻击”的逻辑链条;其次,均踩中“共情”雷区——李佳琦赚着普通人的钱却嘲讽普通人,而“小天才呢”自己接低价广告却吐槽消费者“不努力”;最后,均引发大规模舆论争议,李佳琦至今仍被翻出旧账,而“小天才呢”的视频评论量远超点赞数,足见争议之激烈。
网友普遍认为,两起事件的根源在于“站着说话不腰疼”。有评论指出:“普通人不是不努力,而是努力了也未必能追上物价涨幅。菜市场馒头5元一斤,西贝馒头16元多一斤,这合理吗?我们努力赚钱是为了不被当冤大头。”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部分从业者似乎忘记了自身的定位。李佳琦从79人直播间起步,却因一句“不努力”被推上风口浪尖;“小天才呢”尚未摆脱接低价广告的阶段,却已摆出“上流人”的姿态。定价高低本无对错,但将价格争议归咎于消费者“不努力”,无疑是对消费者权益的漠视。
消费者才是市场的主导者。3.9元的馒头是否合理、79元的眉笔是否物有所值,最终应由消费者判断。商家和博主常将“一分钱一分货”挂在嘴边,却忽略了手工、国货、潮流等标签不应成为溢价的“遮羞布”。
真正的尊重,是允许消费者说“贵”,而不是动辄给人扣上“不努力”的帽子。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供需平衡,而非单方面的说教。当从业者开始指责消费者“不够努力”时,或许该先反思:自己的定价是否合理,又是否真正尊重了消费者的选择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