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期间,人工智能领域迎来一个备受瞩目的新动态——美国OpenAI公司基于Sora2技术推出的AI短视频应用Sora迅速走红。这款应用在上线后短时间内就引发了科技圈的广泛关注,其热度甚至超过了此前一些现象级的科技产品。
根据应用情报提供商Appfigures的数据,SoraApp自2025年9月30日登陆iOS平台以来,首周下载量便达到约62.7万次,这一数字超过了2023年初ChatGPT发布时的60.6万次。值得注意的是,目前Sora仍处于内测邀请制阶段,这意味着其实际影响力可能比数据所显示的更为广泛。
从产品形态来看,Sora与现有的短视频应用并无太大差异,用户只需上划屏幕即可浏览新内容。但不同之处在于,创作者无需拍摄或上传视频,只需输入一段提示词,AI便能生成虚拟视频。这一变化预示着,互联网空间未来或将被大量AI生成的内容占据。
Sora的兴起不仅改变了内容创作的方式,更引发了对社会机制的深层思考。随着AI生成视频的普及,短视频平台上真假难辨的内容日益增多。当信息流中充斥着Sora式视频时,人们所感知的世界究竟有多少是客观存在的,又有多少是算法构建的“超真实”?这种“眼见不再为实”的现象,对人类的认知能力和技术适应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法国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在《拟像与仿真》中提出的“超真实”理论,恰如其分地描述了当下的处境。他认为,在后现代社会中,媒介制造的符号和模型会脱离现实本体,甚至取代现实。Sora所代表的AI技术,正是这一理论的现实体现。过去,图像失真背后总有可参照的“原件”,但Sora的逻辑是“无中生有”,其生成的内容在光影、物理交互和情感表达上都近乎完美。这意味着,人类正进入一个拟像无需伪装成现实的时代,因为它本身就能直接生产“现实”。
尽管AI的创造力令人惊叹,但Sora的出现也触及了信息真实性这一社会信任的基石。与以往的AI应用更多关注效率提升不同,Sora带来的挑战已上升到社会信任层面。因此,探讨AI治理的紧迫性愈发凸显。
AI合规不仅是遵守法律条文,更是一种主动的技术伦理构建。它要求企业在模型训练、数据使用、内容生成和发布的全链条中,嵌入安全、透明和可问责的机制。例如,开发可靠的内容溯源和数字水印技术,在产品设计上遵循“伦理先行”原则,通过显著标识和限制敏感内容生成等方式,为用户提供判断依据。
然而,面对AI生成内容的指数级增长,仅依赖平台自我监管和事后法律法规已远远不够。技术的进化速度往往超过治理的建设速度,因此,真正的防线必须建立在社会成员的技术认知之上。这凸显了推行AI通识教育的紧迫性。
AI通识教育并非要求每个人成为算法工程师,而是培养面向AI时代的批判性思维和媒介素养。其核心在于帮助公众理解AI生成内容的基本原理,认识其能力边界,辨别潜在风险,并建立使用和传播AI内容的伦理观。例如,对“深度伪造”在名人形象和个人隐私上的滥用保持警惕,以及认识到算法偏见可能加剧社会不平等。
AI合规与AI通识教育是应对认知革命挑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自上而下的技术与制度保障,后者是自下而上的社会认知防线,二者相辅相成。一个具备良好AI素养的社会,能够更好地识别和抵制虚假信息,同时也会对科技公司提出更严格的合规要求,从而形成正向的治理循环。
技术的洪流已不可阻挡,唯一能做的便是加速构建驾驭这股洪流的堤坝。提升全民AI素养并建立完善的合规框架,不仅是为了应对潜在风险,更是为了确保AI技术能够被负责任地利用,从而创造一个更具想象力和可能性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