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双节期间,成都文旅场景迎来了一批“特殊员工”——来自6家企业的13款智能机器人,在成都自然博物馆与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两大地标性场所展开实景验证。这些融合前沿技术的机器人不仅为游客带来新奇体验,更通过实战检验推动技术迭代,为文旅产业智能化升级注入新动能。
在成都自然博物馆二楼,一只身高1.4米的“仿生恐龙”成为焦点。这款由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的全球首款双足行走智能机器人,通过精密算法控制35公斤体重,实现每秒1米的稳定行走。其配备的10个运动自由度系统,让眼睛转动、头部摆动、张嘴吼叫等动作栩栩如生。更引人注目的是其搭载的自主研发大语言模型,当被问及“恐龙吃什么”时,机器人不仅能准确回答,还能用拟人化表情与儿童互动,激发孩子们的探索热情。
技术团队通过节日期间的密集展示,收集到大量用户反馈。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负责人透露,实景验证证实了产品技术成熟度,接下来将重点优化环境适应性,例如提升机器人在复杂光照、嘈杂环境下的识别能力,同时丰富互动内容库,计划增加历史典故、科学实验等知识模块,为批量生产做准备。这款产品此前已在西博会、世界机器人大会等国际展会亮相,累计吸引超百万观众驻足。
在博物馆展厅,3D卡通数字人“大眼鹿”以萌趣形象成为游客拍照打卡热点。这只虚拟向导通过语音交互,将复杂的自然知识转化为趣味故事。与之形成互补的是超拟人服务机器人“星动Q5”,其配备的44个高自由度关节,使下蹲、避障等动作流畅自然。芯华创新中心引入它思科技TasiChat大模型后,机器人不仅能专业讲解展品,还能通过多模态交互解答游客疑问。技术人员表示,下一步将强化语音情感识别功能,让互动更具温度。
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科技元素同样丰富。全息投影技术打造的“大熊猫数字向导”,通过智能语音还原了熊猫繁育场景,游客可随时提问了解熊猫习性。在博物馆区域,“小吒”机器人脚踩平衡轮自主巡游,其搭载的环境识别系统能精准避开障碍物,同时提供景点导览服务。而人气最高的“镋钯”双足机器人,凭借19英寸大屏上的生动表情和情绪感知技术,能与小朋友进行眼神交流、歪头回应等拟人化互动,其自研的步态控制系统更实现了复杂地形的稳定行走。
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透露,节日验证期间已收到国内外30余家机构的合作意向,涵盖主题乐园、博物馆等领域。技术团队正根据实景数据优化产品稳定性,例如提升电池续航、简化维护流程等。这种“应用-反馈-改进”的闭环模式,正推动机器人从技术示范向规模化商用加速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