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期间,科技领域最受瞩目的焦点无疑是OpenAI推出的基于Sora2技术的AI短视频应用Sora。这款应用自上线以来,迅速引发全球关注,其影响力甚至可能超越当年ChatGPT发布时的盛况。
据应用情报提供商Appfigures的数据显示,SoraApp自2025年9月30日登陆iOS平台后,首周下载量便突破62.7万次,较2023年初ChatGPT首周60.6万次的下载量更胜一筹。值得注意的是,目前Sora仍处于内测邀请阶段,这一数据无疑预示着其未来潜力。
从产品形态来看,Sora与主流短视频平台差异不大——用户只需上划屏幕即可浏览新内容。但核心区别在于,创作者无需拍摄或上传视频,仅需输入提示词,AI便能生成逼真的虚拟视频。这一变革意味着,互联网空间将迅速被AI生成的内容填充,真实与虚拟的边界愈发模糊。
随着Sora式视频的泛滥,信息流的真实性正面临严峻挑战。用户越来越难以分辨所见内容的真伪,当算法生成的“超真实”内容充斥屏幕时,人们感知的世界究竟有多少是客观存在,又有多少是技术制造的幻象?这种“眼见不再为实”的困境,正对人类的认知能力和技术适应力提出前所未有的考验。
法国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在《拟像与仿真》中提出的“超真实”理论,恰好为这一现象提供了注解。他认为,后现代社会中,媒介制造的符号将脱离现实本体,甚至取代现实。而Sora的技术逻辑正是这一理论的实践——它无需参照“原件”,便能创造出光影、物理交互乃至情感表达均无可挑剔的内容。我们正步入一个拟像无需伪装成现实的时代,因为它本身就能直接生产“现实”。
尽管AI的创造力令人惊叹,但Sora的出现已触及社会信任的基石——信息真实性。此前,AI技术更多聚焦于效率提升,而如今,它正动摇着人们对真实世界的感知基础。因此,探讨AI治理的紧迫性已不容忽视。
AI合规不仅是法律层面的被动遵守,更需企业主动构建技术伦理。这要求在模型训练、数据使用、内容生成和发布的全链条中,嵌入安全、透明、可问责的机制。例如,开发可靠的内容溯源和数字水印技术,在产品设计上遵循“伦理先行”原则,通过显著标识或限制敏感内容生成,为用户提供判断依据。
然而,面对AI生成内容的指数级增长,仅靠平台自我监管或事后法律约束已远远不够。技术的进化速度总是快于治理建设,因此,真正的防线必须建立在社会成员的技术认知之上。这凸显了推行AI通识教育的紧迫性。
AI通识教育并非要求人人成为算法专家,而是培养面向AI时代的批判性思维和媒介素养。其核心在于帮助公众理解AI生成内容的原理、边界和潜在风险,建立使用和传播的伦理观。例如,警惕“深度伪造”对名人形象和个人隐私的滥用,认识算法偏见可能加剧的社会不平等。
AI合规与AI通识教育是应对认知革命挑战的双重保障。前者是技术与制度的“安全带”,后者是社会认知的“免疫力”。一个具备AI素养的社会,能更好地识别虚假信息,同时对科技公司提出更严格的合规要求,形成正向治理循环。
技术的洪流不可阻挡,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加速构建驾驭这股洪流的堤坝。提升全民AI素养、完善合规框架,不仅是为了应对风险,更是为了确保AI技术能被负责任地利用,真正创造一个充满想象与可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