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与教育的关系日益成为学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两者之间的互动并非单向,而是呈现出双向挑战与重新定义的复杂态势。这种态势不仅关乎教育领域的变革,更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产生深远影响。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从技术到教育的单向思考路径,即关注人工智能如何为教育赋能、推动教育变革。然而,这种单向视角忽略了教育对技术的反向作用。事实上,教育与技术的关系如同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一样,具有双重性:教育既受到技术变革的影响,也能反向影响并推动技术变革。在人工智能时代,这种双重性尤为显著。
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挑战体现在多个层面。它不仅带来了新的技术工具,更引发了教育理念、方法和模式的深刻变革。但与此同时,教育也在对人工智能提出挑战。这种挑战并非被动接受,而是主动牵引和赋魂。教育能够为人工智能注入价值、伦理和情感等核心要素,使其从单纯的工具转变为具有人文关怀的智能体。
在人机关系的坐标系中,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差异愈发凸显。人工智能擅长计算、算力和思算,能够在客观规则下进行高效的逻辑推导和数字运算。而人类智能则善于算计、算意和算思,能够在主观意图和策略性谋划中展现复杂的思维活动。这种差异不仅划清了人与机器的界限,也为重新思考“人是谁”这一根本问题提供了时代性应答。
人工智能对教育的重新定义主要体现在边界的重设上。通过跨界、破界和创界三种方式,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教育的深层和内在边界。跨界教育打破了学段、学科、地域等传统界限,推动了物理空间与精神空间、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相互渗透。破界则进一步打破了学科、学习、教师等边界,催生了泛在学习、移动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创界则创造了新的教育边界,如教育价值观的边界,使教育的底层逻辑发生彻底改变。
在人工智能重新定义教育的同时,教育也在重新定义人工智能。这种重新定义的核心在于为技术赋魂和启蒙。教育赋予人工智能的不仅是功能性的能力,更是价值、伦理和情感等核心要素。价值之魂关乎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确保其符合人类的规范和价值观。伦理之魂则涉及人工智能的伦理风险,如偏见、歧视和隐私侵蚀等问题,需要通过教育路径加以解决。情感之魂则关注人与机器之间的情感鸿沟,推动人工智能拥有情感学习的能力。
教育为技术赋魂和启蒙的实践路径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技术赋能与教育赋魂相结合,将技术源泉和价值源泉融会贯通。二是前置性伦理设计,让价值观引领技术发展,避免价值观的错位和冲突。三是面向世界和立足中国相结合,赋予技术以独特的文化色彩和生命意蕴。四是人人共创与人机共创相结合,通过多方协同共创,实现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双向创生和共生。
在智能时代,教育为技术赋魂和启蒙的理想目标在于,让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智技术跟着人的价值、伦理和情感走。这种双向定义和双向改变的过程,不仅关乎人工智能的未来,更关乎人类的未来。通过化解人机之间的矛盾,寻找科技与人文、创新与约束的平衡,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将实现共创、共生和共长,共同指向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