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分布着一组由六台射电望远镜组成的观测网络,它们共同构成了观测宇宙的“超级巨眼”。这些望远镜虽不及FAST口径庞大,但凭借着分布于不同地理位置的优势,其有效观测范围竟相当于中国国土面积的大小,为深空探测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的科研人员正忙碌地开展着工作,他们的核心任务之一是对天问二号探测器进行持续观测和数据处理。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小行星探测器,天问二号自发射以来已在轨飞行超过125天,其主要使命是对一颗地球准卫星进行探测取样,并最终将样本带回地球。
通过分布在吉林长白山、新疆乌鲁木齐、西藏日喀则和上海的四座射电望远镜,科研人员能够实时接收天问二号传回的信号。这些信号以波峰的形式呈现在监控屏幕上,为探测器的精准定位提供了关键数据。多台望远镜的协同观测,不仅扩大了观测范围,更提升了观测的清晰度。
这种协同观测模式让人联想到2019年发布的首张黑洞照片。当时,事件视界望远镜合作组通过全球多台射电望远镜的联合观测,成功捕捉到了黑洞的影像。随着更多望远镜的加入,人类对黑洞的认知也在不断深化。近期,科学家们又公布了关于黑洞的最新发现,三张看似相似的照片中,黑洞的状态已发生了显著变化。
在上海松江,一座口径达65米的天马射电望远镜也参与了相关观测任务。这座由主副反射面、馈源、天线轨道和座架等部分组成的望远镜系统,不仅在科研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还意外带动了当地的科技旅游发展。
天马射电望远镜所在的上海佘山地区,如今已成为天文爱好者和游客的热门打卡地。金秋时节,游客们纷纷来到这里,在金色的稻田中与天马望远镜合影留念,感受科技与自然的完美融合。当地还打造了集研学营地、住宿餐饮等多业态于一体的天马星空村,每月推出不同主题的科技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
这些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射电望远镜,不仅见证了中国射电天文学的快速发展,更在未来将承担更多国家航空航天和深空探测任务。国家天文台最新数据显示,FAST望远镜已发现1152颗脉冲星,数量远超同一时期国际上其他望远镜的总和。
在“十四五”期间,FAST还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推动中国射电天文研究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