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中国探月工程迈向新篇:规划建月球科研站,多任务助力稳步推进

   时间:2025-10-13 14:59:41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中国探月工程正迈向全新阶段——从单一探测任务向系统性月球科研站建设转型。据探月工程三期总设计师胡浩透露,我国已启动月球科研站的整体规划,并针对能源供给、生命保障等核心技术展开攻关,为长期驻月科研奠定基础。

科研站建设需突破三大核心难题:能源系统需同时部署太阳能与核能装置,确保月夜期间持续供电;制氧技术需从月壤中提取氧气,支撑人员长期驻留;通信网络则要实现地月实时数据传输。胡浩强调,这些基础设施的研发周期较长,例如月面核电系统的安全性验证需经历多轮试验,整体工程预计2030年后逐步落地。

任务规划已明确时间节点:2026年发射的嫦娥七号将首次探访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北纬85度以南),其搭载的飞跃器将深入永久阴影坑,寻找水冰存在的直接证据;2028年实施的嫦娥八号则侧重月面资源利用,通过原位实验验证3D打印建站技术的可行性。两任务将共同构建月球南极科研站的初始框架。

月壤原位利用技术取得关键突破。我国科学家已研制出首台“月壤制砖机”,该设备通过聚焦太阳能产生1400-1500℃高温熔融月壤,结合3D打印工艺直接成型建筑构件。这种“就地取材”模式可减少90%以上的地球物资运输量,显著降低建站成本。

嫦娥七号任务采用“五器协同”架构,由着陆器、轨道器、巡视器、飞跃器及中继卫星组成。其中,巡视器(月球车)将与轨道器搭载的激光雷达、光谱仪等设备联动,获取覆盖全月的高精度地形数据。这些数据不仅能为科研站选址提供依据,还将绘制首幅月球南极三维资源分布图。

胡浩指出,月球科研站建设是“技术积累与突破的渐进过程”。目前,团队正攻关月面核反应堆的小型化、月壤熔融成型工艺优化等难题。每项技术的成熟度都将直接影响工程进度,但“稳扎稳打”的策略能确保任务可靠性。随着嫦娥七号、八号任务的推进,我国深空探测能力将实现从点到面的跨越式发展。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