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年前,教育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一项颠覆性的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将传统单一的“智能”概念扩展为涵盖多种能力的复数形式。这一理论不仅改变了全球教育界的认知框架,更在近年来因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思考。
语言智能与逻辑—数学智能长期占据主流教育评估的核心地位,也是传统智力测试的重点。在人工智能领域,这两种智能的数据最为丰富,因此AI在这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然而,加德纳始终强调,所有智能类型同等重要,这一观点在AI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值得开发者深入反思。
空间智能作为加德纳理论中的关键一环,近年来因AI技术的突破重新受到关注。以李飞飞为代表的学者提出,理解、生成和推理三维世界是通用人工智能的基础。文生视频技术的爆发,让设计师、建筑师、艺术家等群体对空间智能的需求激增。从1983年到2023年,空间智能从鲜有人问津到成为焦点,印证了加德纳理论的前瞻性。
音乐智能是加德纳认定的第四种智能类型。训练AI音乐能力时,仅依赖静态数据远远不够,活音乐、现场感和即兴性等动态元素同样重要。非音乐数据如自然声音的融入,能进一步提升AI音乐的创造力。命题写歌、文生乐曲等技术虽已实现,但这些仅是音乐智能的初级表现,类似语言智能中的作诗填词,尚属“小技”。
身体—动觉智能不仅涉及双手的灵巧操作,更强调通过整个身体表达思想和情感。专家指出,拧开瓶盖或梳头发的精细动作,比跑马拉松更能体现这一智能的水平。随着机器学习的发展,机器人的身体—动觉能力正在提升,未来十年,这一领域将成为AI最具感知力的发展方向之一。
加德纳最初定义的七种智能中,还包括人际认知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1995年,丹尼尔·戈尔曼提出“情感智能”概念,虽引发商业热潮,但加德纳认为其严谨性不及自己的理论。尽管如此,加德纳对情感智能的普及持开放态度,认为它推动了社会对非智力因素的重视。
面对AI的崛起,年逾八旬的加德纳保持学习与求索的态度。他指出,AI对教育的变革可能超过过去一千多年的任何一次技术革命。在2005年的著作《面向未来的五种心智》中,他提出教育应培养学科心智、综合心智、创造心智、尊重心智和伦理心智。如今,他认为前三种心智可能被AI取代,但后两种涉及人类情感与道德的领域,AI无法涉足。
加德纳强调,AI将重新定义学校教育,推动个性化与多元化的发展。他预言,未来教育将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融入工作与生活,形成终身学习的体系。教师角色将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练,引导学生探索兴趣领域。他认为,学习不应仅为了战胜AI,而是为了丰富人生体验。
在元认知能力的培养上,加德纳提出AI时代需要升级苏格拉底教学法,从被动接受诘问转向主动提出问题与批判性质询。他指出,审视答案的质量、识别偏见与谬误,将成为未来学习的关键能力。
加德纳用三个以“-est”结尾的单词批判了社会偏见:West(西方中心)、Best(唯一正确)、Test(量化至上)。他进一步提出第四种偏见——Exist(现存即合理),呼吁对现有教育模式进行反思。许多传统做法可能源于历史偶然,而非必然合理,需以去魅的态度推动变革。
六十多年前,加德纳因参与杰罗姆·布鲁纳的“人的研究”课程,确立了职业方向。那门课程提出的三个问题——“什么使人成为人?”“人怎么会有那样的行为?”“怎样才能让人更像人?”——成为他一生的思考主题。如今,AI的出现让这些问题更加紧迫,但答案仍需人类自己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