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中国式现代化”主题参访活动近日在上海拉开帷幕,数十位中外学者走进张江“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与上海博物馆东馆,在科技与历史的碰撞中感知中国发展的多维图景。
在张江国地中心的机器人训练场,十余家企业的百余台人形机器人正在进行精密操作训练。瑞典学者扬·奥贝里驻足观察机械臂抓取物件的流畅动作,回忆起1983年首次到访北京时看到的场景:“那时长安街的橱窗里还贴着晶体管收音机的宣传画,如今中国已创造出融合东西方智慧的全新社会形态。”作为全国首个异构机器人训练基地,这里的技术迭代速度令他惊叹:“更震撼的是中国将传统文化基因注入现代化进程的能力。”
英国杜伦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助理教授德龙20年前便在中国求学,他指着正在调试的机器人说:“中国开发的大型语言模型正在重塑全球技术生态,我的研究高度依赖这些开放资源。”在他看来,真正的创新需要双向流动:“就像古丝绸之路,知识在交流中才能实现指数级增长。”
移步上海博物馆东馆,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在聚光灯下流转着千年光泽。突尼斯迦太基大学讲师本·赫力法·法杜娃在商父乙觥前久久凝视:“三千年前的酒器能与现代人产生情感共鸣,这种时空对话的能力太惊人了。”她透露,在突尼斯,中国传统文化正成为学术研究热点。
波士顿大学教授管礼雅从文明比较视角分析:“中华文明是现存最古老的三大文明体系之一,其文化积淀的深度远超多数现代文明。”她特别指出中国社会的延续性:“从甲骨文到数字文明,这个国家始终保持着文化基因的传承,这种特质将塑造其未来走向。”
新南威尔士大学荣休教授李木兰被江南造物馆的古乐器演奏吸引,她认为中国提供了独特的文明发展范式:“从汉代青铜铸造到当代丝绸工艺,既珍视传统又不被其束缚,让古老智慧自然融入现代生活,这是值得全球借鉴的智慧。”
对于即将举行的世界中国学大会开幕式,多位学者强调构建认知桥梁的重要性。管礼雅指出东西方思维差异:“西方追求绝对逻辑自洽,而中国能包容矛盾的存在,这种特质使其避免了因观念冲突导致的社会撕裂。”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宇卫发出警示:“如果停止对话交流,切断学术、媒体与文化联系,世界将陷入更深的分裂。”他强调中国经验对全球治理的参考价值:“这个国家能为解决人类共同挑战提供独特方案。”
临别时,奥贝里望着博物馆外的城市天际线感慨:“你可以对中国持中立态度,但如果失去探索这个文明的好奇心,那将是真正的遗憾。”